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1年07月08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高校团干基层挂职

贵州高校挂职团干:把自己变成“当地人”

本报记者 白皓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7月08日   06 版)

    3月11日清晨6时10分,汪江峰提着两个行李,走出华南师范大学教师宿舍。20分钟后,他搭上了去往广州白云机场的地铁。这位大学团干部此行的目的地是贵州,任务是挂职团县委副书记,时间一年。

    中午12时,汪江峰和来自广东的15名挂职团干抵达贵阳,此时,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团委书记吴奇凌和湖北的10名挂职团干,已经在开往贵阳的火车上度过了13个小时,而贵州铜仁学院音乐舞蹈系团委书记徐美和贵州的50名挂职团干,也在为挂职做着最后的准备。

    从去年12月开始,团中央、教育部在全国高校选派2793名团干部到2793个县(区)级团委挂职担任副书记或其他职务,挂职工作一年。

    高校挂职团干正在做什么?走出“象牙塔”的他们,在基层发挥了什么作用?记者近日在贵州省专程采访,记录下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18段视频、800多张照片和8万字调查笔记

    10天,跑10个乡镇,走访18所学校,录制18段学校视频,拍摄800多张学校照片,整理出8万字的学校情况和亟待援助的项目。到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挂职团县委副书记,吴奇凌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当地的教育情况。

    在这个贫困县,现实情况比吴奇凌预想的差:几个老师挤在一间屋子里,墙壁上到处都是裂缝,有的学生上学需要走3个多小时,超过一半的学生中午不吃午餐,教学条件严重滞后。

    充分的调查让吴奇凌心里有了数,他开始为凤冈的师生四处寻找支持。

    在过去的两个多月里,吴奇凌一有时间,就拿出自己随身带的笔记本电脑,向身边的人展示当地乡村学校的照片和视频。即使得了严重的疱疹,他也没有休息一天。

    这样的努力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位金融行业的企业家愿意到凤冈投资教育,贵阳市的优秀小学教师答应到凤冈对老师进行培训,一家酒类企业愿意捐助10万元为当地一个村解决饮水难问题。

    微博也是吴奇凌寻求支持的阵地,在他的倡议下,许多大学生决定今年暑假到凤冈县支教,而在过去几年里,只有1名大学生到当地的村小学支教。

    “凤冈是个农业县,财政收入少,底子薄,教育投入自然有限,团干部就得努力整合社会资源,做好帮手。”吴奇凌说,他现在所做的,就是当好这个帮手。

    山里山外的使者

    在当帮手的同时,高校挂职团干更像是山里山外的使者。

    在挂职担任贵州万山特区团区委副书记之前,徐美一直在学校工作。第一次以团区委干部的身份走到田间地头,当地村民就给了徐美一个“下马威”。

    “你来干什么工作?”一位村民问道。

    “我来挂职,想了解村里的情况。”徐美说。

    “挂职?你带了多少钱来?”

    “带什么钱?”

    “不带钱还来挂什么职?”村民问道。

    徐美说,一开始自己心里很是委屈,想不通为什么挂职必须要带钱,“今天给拨点款,明天就消费了,后天怎么办呢?”

    徐美分析,问题的根源之一在于当地一些人的意识比较落后,没有一个纽带把农民和职业技能联系起来,也很少有人把职业技能变成经济效益。

    一番思考让徐美决定,把山外学校的人力资源和山里农民的脱贫愿望嫁接,请铜仁学院派出农学、经济学等专业的教师进山支教,再组织一批优秀创业青年,走到村里,为创业青年提供新信息,指明创业道路。

    同样,汪江峰也希望把更多的智力资源,引到他挂职的贵州省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罗甸县,他的目的是让当地中小学生学习到更有趣的知识,知道大山外面更精彩的世界。

    为此,汪江峰整合学校资源,发挥师范大学的教育优势,开始组建大学生暑期“三下乡”队伍,按照最新的中小学课程改革标准,让师范生对当地老师进行培训,更新当地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

    汪江峰还准备在华南师范大学网站设立“华师——罗甸一对一助学帮困”专题,为大学教职员工、校友结对帮扶罗甸山区贫困学生搭建平台。

    团罗甸县委副书记张海州认为,高校挂职团干给县里带来的是“软实力”,在工作理念、管理方法、行为方式上更灵活、更开放、更有新意,“一股新鲜的血液激发了我们基层团组织的活力。”

    学会在田间地头听故事

    在凤冈县,每到一个乡镇,吴奇凌都会被当成外来的客人。村民们见到他,总会不自然地收起方言,用普通话说上几句客套话。

    为了缩小和当地青年心灵上的距离,吴奇凌开始学习凤冈方言,这对于在新疆出生的他,并不那么容易。花了两个月时间,他基本上能流利地说凤冈话了。“我不愿意被当成客人,我喜欢在田间地头听农民兄弟讲他们自己的故事。”吴奇凌对记者说。

    在武汉大学团委书记张澍看来,在田间地头听农民兄弟讲故事,是高校团干“接地气”的最好方式,同时,一年的挂职让高校团干到基层的角色从“客人”变成了“当地人”,“心态上的不同也会让‘接地气’的效果更好。”

    徐美早就把自己当成了万山特区人,他“接地气”的方法,是用“脚”工作。

    在过去的两个月多月里,徐美走遍了全县7个乡镇的36个村,每到一个村,就组织村里的青年围坐在一起,了解村子和青年的情况。

    走访了解的结果是:一些村没有团支部活动,村里的团员青年也很少了解自己能从团组织得到哪些服务。

    “当务之急是让村里的团员青年先聚起来,找到团组织,再想办法抱团打工或者创业。”现在,已经有30个村完善了团支部的建设,今后,徐美的愿望是能给这些团支部对接一些种养殖技术、资金帮扶等资源,“让青年都能闯一闯,团组织做后盾。”

    凤冈县委副书记廖其刚认为,高校团干到基层挂职,最重要的是畅通了高校和地方的互动渠道,由此带来的各种资源,转化成了推动地方社会事业发展的动力。

    团贵州省委组织部部长蒙忠表示,基层对人才的渴求非常强烈,高校团干在基层敢闯敢为,他们背后的资源库有利于提升基层共青团工作能力。对挂职团干来说,这一年的挂职经历有助于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青年工作内涵,知国情、受教育、增才干。

本报记者 白皓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年07月08日 06 版

贵州高校挂职团干:把自己变成“当地人”
读报的人生不会寂寞
荒地上办起花园式学校
山东桓台:农民看病不进城
他们的生命凝成永恒红色
广西:千名学生被学校“忽悠”打工
北京事故电梯存在设计缺陷
忠诚之心 公仆之心 赤子之心 进取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