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07月09日 星期六
中青在线

部队“小细胞” 战士“大学校”

——记南京军区某装甲师“王杰班”

胡伟 周林 戴强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7月09日   02 版)

    “邓玉龙,你是‘王杰班’第234名战士!进了‘王杰班’,事事要争先;学习‘两不怕’,困难踩脚下……”

    这是今年3月5日发生在南京军区某装甲师“王杰班”宿舍的一幕场景。在连队干部的见证下,“王杰班”班长杨瑞旺授予新战士刘佳玉、邓玉龙“王杰传人”称号。

    1965年7月14日,王杰为保护12位民兵和人武干部,扑向炸点,用年仅23岁的生命实践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誓言。同年11月27日,王杰生前所在班被国防部命名为“王杰班”。

    在人民解放军的编制序列中,班是最小的建制单位。46年来,“王杰班”的一代代战士用青春和生命实践“两不怕”精神,创造奇迹,闻名全军。

    铸造钢铁硬汉的熔炉

    46年前,王杰一心想着打仗,训练刻苦,入伍1年多就考上特级技术能手。“王杰班”战士时刻以老班长为榜样,把传承“两不怕”精神向打赢未来战争聚焦。

    作战任务在变化,“两不怕”精神在延伸——2007年8月,刚上任的第26任班长申庆稳,代表全连备战集团军专业比武。比武项目中,他的“集团装药”较弱。这个课目拉绳打结是关键,要求快速、准确、牢固。为提高速度精度,申庆稳摸索出“抽拉结合捆包法”,速度明显提高,但对手指伤害很大,每抽拉一次,捆扎绳和手指都会快速摩擦,几遍练下来,10个手指头有8个被磨破,像被火烤一样疼痛。

    “皮肉掉了可以长,荣誉丢了哪里找!”申庆稳在成千上万次训练中,手指上的皮肤一遍遍磨去、结痂,再磨去、再结痂。就这样,他的技能突飞猛进,最终以大大高出第二名的成绩刷新了集团军的纪录。

    去年4月,上级组织战术考核,副班长汪雷以慢0.2秒的微弱成绩屈居第二。汪雷当场就流泪了,事后多次加班训练。有的战友问他,你已达到优秀标准,还较什么劲?汪雷回答:身在“王杰班”,人人都要有争第一、创一流的志气。

    凭着这股英雄气,46年来,“王杰班”先后参加团以上组织的演习38次,次次出色完成任务。在师以上比武中摘取261块奖牌,21次刷新集团军纪录。

    这是一次生死较量——

    几年前,一所学校在施工时,发现了47枚战争年代遗留下来的炮弹,有的弹体已经开裂,火药清晰可见,随时有爆炸的可能。

    紧急时刻,地方公安部门想到了正在此地驻训的“王杰班”。请示上级后,时任班长赵玉刚带领4名战士火速赶到现场。考虑到就地销毁会威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他们在认真勘察和辨别后,决定转移销毁。

    炮弹引信稍有压力随时可能爆炸,危险时时存在。5名战士先把炮弹小心翼翼地挖出来,装在垫着沙土的木箱里,一步一挪地向山脚下走去,不到600米的距离足足走了1个小时。到达销毁点后,他们挖坑、敷线、给每枚炮弹捆绑好炸药,经过3个多小时的紧张工作,47枚炮弹全部安全销毁。

    在场的校长激动地对学生说:“什么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王杰班’这些钢铁硬汉今天的行动,就是活生生的教材!”

    勇立时代潮头的“现代化王杰”

    27年前,数学泰斗华罗庚参观“王杰班”时,勉励战士立志做“现代化王杰”。

    “王杰班”战士牢记华老的嘱托,自觉践行王杰老班长勇闯新路的精神,带头钻研新装备,在开拓创新中给“两不怕”精神插上腾飞的“翅膀”。

    几年前,连队刚装备某新型火箭扫雷车时,既没有配套的教材和教案可遵循,也没有现成的经验来借鉴,新装备一时成了块“烫手山芋”。“王杰班”决定攻下这一难关。

    一个班只有几名普通战士,哪有这样的能力?有人表示怀疑。

    “王杰班”的战士没有更多的表白,而是积极探索论证,一次次向军地院校专家和部队业务部门请教。经过两个多月的探索,他们先后攻克13道难关,编写出《操作与使用手册》和14份教案,成为连队训练的基本依据。

    为改变人多车少全员实装训练难的问题,“王杰班”还发挥集体智慧,经过上百次试验,研制出与实车操作方法完全相同的“模拟扫雷车”,使该装备当年列装当年形成战斗力。这项革新参加全军训练器材成果展,获得“全军军兵种科技成果革新奖”。

    上等兵姜楠,入伍前是浙江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通讯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对圆形构件爆破的训练中,他见配发的专业教材上的测算公式较为复杂,便仔细琢磨,终于推算出简便测算法,将原来需要两分钟的测算过程,减至30秒。

    一开始,有的战友不相信。可连队和班里战友不这样看:基层官兵离实践最近,对问题也最有发言权;对待大学生士兵,要努力搭建平台,让他们把知识优势转化为战斗力生成的新增长点。

    实践最有说服力。用姜楠的办法测算出的装药量,和教材上的几乎没有差别,效果相同。这下,战友们被震住了。姜楠的推算法,还被大伙命名为“姜氏爆破法”。

    勇于攻关敢创新,小兵也有大作为。近年来,他们先后革新出“数字探雷器”、“地下装药爆破教学模拟器”等20多项训练器材,其中7项成果被总部和军区推广,4项获得总部和军区的革新成果奖。

    把“小细胞”办成人生“大学校”

    在“王杰班”,大家认准一个理:弘扬“两不怕”精神,很关键的一条是要把人的素质提上去,引领战士成长成才。

    每年新兵一分到班里,老战士就和他们一起分析政治理论、军事素质、文化基础、身体心理等状况,结合他们的个人兴趣爱好、成才需求,为他们制定服役期间学习成才的具体计划措施;每半年,根据工作任务和学习进度,及时调整阶段目标;每年年底,人人都要回顾学习情况,分析存在差距,完善成才计划。

    战士蒋克,入伍时文化不高,来到“王杰班”后,第一次读报,不足500字的一篇文章,他磕磕巴巴读10多分钟还没读完。为此,班里专门为他制订了学习计划,明确第一年补完初中基础课程、第二年努力学完高中语文课程的目标,并找来初、高中课本,买来《汉语大辞典》,指定班里两名文化基础好的战士辅导他。

    有了目标就有了动力,蒋克坚持每天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硬是把《汉语大辞典》完整地抄了一遍。2005年底,当兵满12年的蒋克带着自学考试大专文凭、国家计算机二级证书、工程机械操作特级能手证书等一摞“创业通行证”,满怀信心地返回家乡。

    退伍第二年,蒋克在有众多本科生、硕士生参加的某大型企业招聘中脱颖而出,被录取后很快成为业务骨干。

    战士郑巨新从小爱好船舶制造。班里根据他的志向,为他买来《卡耐基成功学》、《现代企业管理》等书籍,帮他报了经济管理学自考。郑巨新在“王杰班”聚集了创业“软实力”。退伍后,他牢记“两不怕”光荣传统,在家人帮助下投资1500万元创办一家船舶有限公司,不到3年公司产值就增加了9000多万元。

    前不久,郑巨新回部队与全班战友交流时感慨地说:“王杰班”虽然是部队的“小细胞”,却是战士人生起步的“大学校”。

浙江:35岁以下年轻党员达78.5%
航天飞机时代终结
中国货运飞船征名获奖名称揭晓
枣庄防备煤矿火灾事故救援推进艰难
SK确立以中国为中心全球战略
不交钱 挂你科
部队“小细胞” 战士“大学校”
携手迈向富裕路
亮出“三公”经费不能再拖拖拉拉
筑牢国家人才储备“蓄水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