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28岁的青岛港员工杨桦没有想到的是,一次活动竟让他的幸福观被“颠覆”。之前,他对幸福的定义仅是一份体面的工作;如今,在他眼中,新市民孩子的笑脸是幸福的;在奥帆基地信步前行的市民是幸福的;在保障房公寓,大妈们拎着菜篮子回家是幸福的;在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运筹帷幄的大学生是幸福的。
从4月23日到6月19日,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包括杨桦在内的百名年轻人作为青年观察员,在团青岛市委的组织下,深入青岛市教育、住房、就业、基础建设等各个领域,重新审视这座城市的发展。
在这些年轻人中,不乏在校大学生、企业员工、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平均年龄22岁。
找寻身边的寻常幸福
那些让杨桦为之感动的新市民孩子,是开平路小学的学生。在青岛,这所学校显得较为特别,在校学生80%以上是新市民子女,来自18个省份的60多个城市。
和杨桦一样,23岁的张吉莲难忘那些新市民孩子的笑脸。从农村走出来的张吉莲说,来青岛打工两年了,能找到一份像样的工作曾经是自己最大的梦想。现在虽然温饱问题解决了,但“从不敢奢望太多”,“这个城市的高楼大厦、现代化的生活不属于我们,城市对于我们来说,仍然是一个遥远的梦”。
在开平路小学,学校负责人介绍了该校的“期待”教育,其中有句话让张吉莲印象深刻:“新市民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一样,都是这座城市的希望,我们期待他们拥有和城市孩子一样的童年”,这让张吉莲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这座城市对新市民群体的关怀。“现在给家里打电话,我要和爹娘说‘将来我结婚了,有孩子了,我就让他到这个学校’。”
同样在这所学校,孩子们的“晒幸福”让中国海洋大学的大三学生李丹印象深刻:有的孩子说学校安装了新的多媒体和黑板,感觉很幸福;还有的孩子说,学校砌了新校门,比以前好看多了,感觉很幸福。有个瘦瘦黑黑的来自河南开封的男孩说,以前在老家时从来没有吃过蛋糕,来青岛上学后第一次吃上了蛋糕。每年12月自己生日时,学校都会送生日蛋糕吃。
从小在城市长大的李丹不禁感到心酸:“作为新市民子女,他们确实需要得到社会的更多关注。”
在跨越百年历史的老国企青岛港,张吉莲再一次感受到这座城市对新市民的关爱。
通过和员工交流,张吉莲了解到,青年观察员所参观的基层队80%员工是新市民,他们享受着与城市工人一样的待遇,每年生日时有生日蛋糕,和正式工一样开同样的工资单、挣一样的工时、一个食堂吃饭,还参加一样的带薪休假、带薪学习。
让张吉莲意外的是,青岛港专门为新市民准备了免费的“亲情话吧”,新市民可以免费给远在外地的家人打电话、报平安。“其实,打动我的不是‘免费’这两个字眼,而是他们那种亲情化的管理所传递的对新市民的关爱。”
很长时间,李莎和身边的同学都不大相信保障房完全是为低收入人群而建、能够完全保证他们所需。在青岛市房地产交易中心,徐志勇总工程师为青年观察员上了生动的一课。从住房制度基本情况开始讲起,徐志勇详细介绍了中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以及青岛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具体情况,重点介绍了青岛市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的规划、建设与保障情况。
“青岛是否会用房产税调控房价?”“能否对刚毕业大学生的住房需求进行货币补贴?”“保障性住房何时全面覆盖外来人口?”……青年观察员的问题得到了满意答复。李莎说,这堂课着实让自己受益匪浅。
而后的参观廉租住房项目活动,更让李莎和她的同伴亲眼见证了廉租户的幸福。一位正在晒太阳的老大娘告诉她,家里很困难,孩子下岗了,以前全家人一直住在一间阴暗潮湿的小房子。老大娘对党和政府由衷的感恩之情,让李莎为之感动。
“看发展”激发青年谋发展
还有一年即将大学毕业的青岛理工大学学生孙威龙,曾经做过充满激情的创业梦。然而,随着年龄渐长,“这个梦更像是个梦了”,孙威龙的毕业设想渐渐趋同于周围同龄人:考研、考公务员、进大公司……
参观青岛市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让他重拾旧日梦想。在这里,青年观察员了解到,孵化中心为青年创业者们提供了小额担保贷款、3年内减免诸多的行政性收费等12项扶持政策,同时为其提供办公场所,房租方面给予相应减免。除了在物质与政策上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优惠条件,孵化中心还提供了专业培训及咨询平台。
几位并不比孙威龙大多少的创业者的现身说法,在这些青年观察员中引起不小轰动。“就在那一天,就在那一刻,创业的激情重新被点燃。”孙威龙激动地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
李莎曾经精心准备过一份讲稿,却因故未能在活动启动仪式上发言,她还曾为此感到几分委屈。经过两个月的观察活动,再去翻看自己当初的讲稿,李莎觉得很“幼稚”。她说,参加活动的最大收获,是对这个城市多了理性认识。
海尔集团员工吉雪玲说:“作为青岛市的年轻一代,我们该怎么珍惜?我想,答案很简单,就是立足岗位,干好我们的本职工作;就是在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让个座;就是等绿灯时再过斑马线,就是从点点滴滴做起。”
一路参观,一路感动,让新市民张吉莲更加坚定了在这座城市扎根的愿望:“我更愿意把青岛当成我的新家,用我的全部去热爱、去维护、去建设。”
有青年观察员已将触动化作行动力——参观完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帮助和学习平台的“新市民之家”后,得知这里需要大学生志愿者,一些大学生观察员当场踊跃报名。
除了实地观察,活动内容之丰富、形式之新颖同样令人耳目一新:团青岛市委组织青年观察员建立“岛城青年看发展”专题博客,通过实时发布活动情况,上传活动照片,撰写活动日记,交流学习体会,青年观察员与广大青年朋友共享活动成果,扩大了活动的影响力。据统计,活动开展以来,团青岛市委先后组织青年看发展活动6次,带动各区市开展各类青年观察活动50余次,共有青年代表4000余人次参与。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做好青年思想引领工作,这次的‘看发展’活动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形式与载体,它打破了以往让青年单方面听的教育模式,让青年以观察员的身份自己去看、去听、去感受,使青年真正有所触动,引导其形成理性的社会观察,客观看待社会变化中的主流方向。下一步,我们要将此项活动与青年调查相结合,以取得更好的工作成果。”团青岛市委书记陈飞说。
本报记者 邢婷 通讯员 车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