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1年07月15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当旅游遇见社会学

燕海鸣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7月15日   12 版)

    旅游究竟如何进入我们的生活?如何帮助我们理解生活?旅游是猎奇、逃离现实,还是自我实现?在纷繁芜杂的当代社会中,旅游不仅给人们带来愉悦和享受,更能引发我们对生活本身的思考。旅游社会学就是一个启发思索、重新审视旅游的知识体系。在这一系列文章中,我希望通过自己在一所美国高校讲授“旅游社会学”时的阅读、反思和经历,与国内的读者分享一些个人对旅游和社会的理解和感悟。

    旅游和社会有着很微妙的关系。旅游既是对社会的反映,又同时深深影响着社会的进程。  

    当代旅游自身就是一个极大的矛盾体,社会文化中任何难解难分的对立和纠葛都能在旅游中得以呈现。

    首先,对个人来说,旅游为的是在按部就班的生活之外寻求异于平庸的感官和心灵体验,但这样的追求带来的却是旅游产业的扩大化与模式化,我们越来越发现,旅游的经历在巨大的资本和市场框架下变得平庸不堪:我们背着相似的背包,乘坐相似的飞机,拿着相似的旅行手册,入住相似的旅店,在固定的地点停留拍照,用一样的智能手机传送照片至微博……从这个角度看,或许旅游不过让人从一种平庸走向另一种平庸而已。  

    其次,对群体而言,旅游始终是两种世界观激烈碰撞的战场。一方面,旅游受益于现代社会的技术革新,也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变革。现代交通工具的出现极大改变了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观念,促进了现代意义上旅游产业的诞生。另一方面,旅游本质上所追求的又是一种异于现代化生活的“原汁原味”。未曾被污染的自然景观、保留古朴生活的乡间村落甚至是纽约的百老汇大道和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旅游者的目的都是体验“真实”而不是“虚假”。

    旅游社会学不仅揭示旅游在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和意义,更通过发现蕴含在旅游中的种种故事——充满纠葛和矛盾性的故事——来体会当代社会丰富多彩而又深刻难料的魅力。旅游者从何处来、向何处去?旅游者与当地人为什么既友好又敌对?为什么充满沧桑感的古迹比“修旧如新”的重建品更吸引人?旅游改变了我们什么,我们又改变了旅游什么?

    这一系列问题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通过社会学视角对旅游的观察,我们可以撇清一些偏见。马克·吐温曾经在《傻子出国记》中写道:“旅行对心存偏见、性情固执、鼠目寸光的人,倒是剂苦口良药。”同样,旅游社会学可以让我们用敏锐的视野去发现问题,用更宽广的心胸去包容他者。

    旅游对今天的社会究竟有多重要?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每12个劳动者中就有一个旅游从业者,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1%来自旅游业。在加勒比岛国巴巴多斯,21%的劳动人口、15%的国内生产总值、57%的外汇收入都与旅游业有着直接的关联。

    当第三世界国家纷纷借助旅游业发展经济的同时,一个不争的事实却是,全世界80%的旅游者来自20个最富裕的国家,其中美国、德国、日本、法国和英国的游客更是占了全球跨国旅游人口的一半。在促进全球文化交融的同时,旅游业被一些学者视作西方世界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新殖民主义”。

    姑且不论这种批判是否客观,但旅游对当地社会的巨大影响却显而易见。旅游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人口流动,使不同观念和生活方式在一个空间内相互碰撞。人口的迁移也导致一些旅游地外来人多于本地人。旅游给当地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却也在改变着既有的社会质地和生活节奏。在对旅游地产生影响的同时,旅游也让旅游者重新认识自我。宗教朝圣、游学、商务旅游,这些既古老又现代的旅游方式通过人与人的沟通,让不同的历史、社会、文化互为交换,反馈到旅游者自己的生活之中。

    人们常说:生活就像一场旅行。社会学者则认为,旅行是最好的品读生活的方式。旅游社会学用严谨的思考、富含逻辑的想象以及真诚的书写,为我们揭示在旅游中呈现的这个社会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平庸与趣味、美丽与丑陋。这得益于社会学的魅力,更是旅游自身的精彩所在。

燕海鸣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年07月15日 12 版

带上孩子去热带避暑
当旅游遇见社会学
在美国西海岸自驾游
只为少数人服务难让多数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