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07月18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丰碑,在这里竖立

——武侯区为万千外来学子铺就公平幸福的教育之路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7月18日   06 版)

    武侯区红牌楼小学的孩子演出精彩的文艺节目

    充满青春与灵动的外来学子在武侯区学校接受幸福教育

    外来学生在武侯区现代化的图书室沐浴书香熏陶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将“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倾力为外来农民工子女和本地百姓子女享受优质公平的幸福教育,作为“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幸福工程来抓,在人民群众中竖立起了一座丰碑。从广大外来务工子女和群众的口碑中,践行了“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的神圣使命,谱写了一曲教育发展史上的新篇章,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

    这不仅是武侯区所有教育人的骄傲,更是武侯区70余所学校近10万学子的幸福!字里行间流淌的是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托;希望的是教育作为一项伟业就应该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命运与共,发展为民”;肯定的是武侯区以及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赞誉的是为广大群众的子女享受优质公平教育谋取的幸福。那么,武侯区为万千外来学子究竟打造出了一条怎样的幸福之路呢?

    一、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

    什么是幸福?对生活感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但是,在武侯区享受公平教育的近10万名学子就是幸福的人。一位来自江西省大山深处的学生家长这样说:我和丈夫来武侯好多年了,孩子在这里读书,当地政府为我们全部减免了学费,孩子在学校还获得了机器人比赛的大奖,这在老家是不敢想的事。在我们那里,孩子上学从村里要走20多里的山路,遇到阴天下雨别提多担心了。去年回家过年,我们把这里的学校怎么好,学生怎么幸福,讲给乡亲们听,他们为孩子能在外地接受这么好的教育感到自豪。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5月的成都虽然还未到烈日炎炎的季节,但走进武侯区武顺街小学却感受到了浓浓的教育氛围。听到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看到孩子们雀跃的脚步,还有极具现代气息的校园,我们为武侯区倾情为万千外来子女打造的幸福乐园感到欢欣鼓舞。真乃是:履行天职为百姓,幸福校园见真情。

    什么是“高位教育均衡”发展的一杆秤?那秤砣又怎样连接老百姓?“我是1995年随女儿来到武侯的,老家在四川自贡。孙儿从小就在这里读书,作为一个外来人眼见着学校的发展变化,更感受到政府提供的很好的教育。”一位70多岁的老婆婆操着浓郁的乡音说。“起初,孙儿在原来的村里小学读书,就在河边上,校舍很破旧,孩子上学要走吊桥,每天家长都很担心。那时,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就期盼着有一天孩子都能走进宽敞明亮的学校,愿望终于实现了。”

    武顺街小学原来是簇桥乡永兴村的一所小学。2006年,区委、区政府投入1400万元易地新建了这所学校,从此告别了设施陈旧、教育质量低、师资力量薄弱的历史。走进该校,一所现代化的学校令人振奋。“有了这么好的学校,有了这么优秀的老师,肯定能教出一批优秀的孩子。”一位学生家长说。

    武顺街小学为什么能使外来子女在这里接受最好的教育?原因就在于:武侯区“高位教育均衡”的发展,为外来务工子女创设了一片幸福的乐园。据胡文涛校长讲,学校现有学生1050名,其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825人,当地农民子女225人,学生中农民工子弟占了80%以上。近年来,学校塑造“学做合一、知行共生”的教育品牌,打造出了城郊学校新型教育的共同体。2009年被授予为“成都市示范家长学校”,2010年荣获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建设案例评选一等奖,成为一所“成都市实验教学示范学校”。

    走进武顺街小学,“小孩子有不可思议的力量”的横幅高悬在校门的上方,在学校操场,“学习是齐家之基,教育是立国之本”的名言时刻激励着孩子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细雨中,我们看到武侯园内“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的诗句,72岁老婆婆卢泽英说的那句话又萦绕在心中:“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学校办得好不好,教育质量高不高,老百姓心里自然有数。”

    ——“政府出钱为百姓,学子感恩效忠魂。”古人云:“忧民之所忧者,民亦忧其忧;乐民之所乐者,民亦乐其乐。”武顺街小学的变迁仅仅是武侯区的一个缩影。成都市第57实验学校就是一所受政府委托创办的以招收外来民工子女为主的高起点、高品质、低收费的九年一贯全日制民办学校。走进该校,2571名青春绽放的花朵,在和谐教育的春风中含苞待放,蓄势勃发。

    成都市第57实验学校,为使每一名外来务工子女享受到公平的教育,他们打造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全校113名教职员工中全部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为使外来学子倍感政府的普惠,区政府每年为每名学生补贴1250元,使外来学生全部享受到免费教育。这一举措的实施,赢得了所有在武侯接受教育的学生、家长的赞誉。

    在57实验学校,外来学子幸福成长的事例有很多,杨青青就是其中之一。她是一名从大山深处随父母来到武侯的学生。一次突然的变故几乎断送了青青的美好前程。原来杨青青的父亲在成都工作,因高空作业不慎从楼上掉下来,生命垂危。抢救过程中,青青白天上课,晚上守候在父亲身边。三天后,父亲停止了呼吸。而就在此时,青青正在考场上,学校领导十分着急,如果将真实情况告诉孩子,势必影响到杨青青的考试成绩。情急之下,青青的母亲眼含着悲伤的泪水,以“父亲病情加重转院”为由,中断了与青青的联系。当杨青青考试结束,她的母亲与学校领导才将青青父亲去世的噩耗告知她。后来,杨青青以优异的成绩走进了武侯实验中学。几年后,又踏进了四川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的殿堂,实现了她走出大山、报效国家的人生之梦。

    ——“上善若水润无声,生命如歌谋发展。”走进川大附小清水河分校,便看到一栋栋崭新的教学楼,在绿树的掩映下显得格外壮观。因清水河从学校门前穿过故取名为:“清水河分校”。就是这所学校在几年前还是一所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一直徘徊不前。如今,她在武侯区“高位教育均衡”发展中,卓见不凡,与时俱进,创优争先,已经成为当地百姓和社会各界公认的品牌学校。 

    2003年,清水河分校的前身还是被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捆绑的龙爪小学,借助川大附小的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四年中,川大附小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着这所学校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2007年,新的学校落成,也标志着学校软硬件条件的成熟,又实行了松绑发展,成为川大附小清水河分校。

    交谈中,段校长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学校60%都是外来务工子女,建造这么好的学校,首先要感谢区委、区政府的强力支撑,得益于川大附小的强力助推。学校倡导的是“上善若水文化”。因为“上善”的责任感要求我们必须办一所最好的学校;“若水”的育人情怀又要求我们像水一样给孩子以润泽。几年来,学校的内涵建设堪称一流。孩子们每天在这么优美的环境中学习成长,您说,能不幸福吗?段校长含笑反问道。

    信步在校园间,看到一队队身着整齐校服、兴高采烈的孩子们,真看不出他们就是外来农民工的子女。在学校的门口,我们见到了一位老人,与其攀谈起来:“要说清水河分校,那真是好。可以说,校好、水好(指若水文化)、人更好。”

    离开校园,听到“让我们荡起双桨”的上课铃声,使我们不禁想起了著名教育家杨贻奇的话:“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术而至,不为而成。”

    二、教育之魂有把尺,那尺度是定盘星

    一位学生家长说,我在外地搞了30多年的教育,女儿入籍美国,工作在上海,我退休后为外孙女学习母语来到成都。当时我跑了很多所学校,考察武侯区的学校时使我眼前一亮。这里不仅设施先进,队伍一流,尤其是校长很有治校方略,他们用知识、能力、行为滋润小孩,让孩子在宽松幸福的环境中成长。中国的基础教育比美国要好,在美国外孙女只学英语,没有母语。孩子毕竟是民族的根,所以,让外孙女在武侯学习成长,肯定不会差。

    什么是教育之魂?什么是教育的那把尺子?寻觅之中,我们走进武侯区教育局,雷福民局长非常坚定地说:“‘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就是教育的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就是那把尺子;老百姓的赞誉与信赖就是尺度上的定盘星。”

    ——“团队正在年轻时,不是父母胜亲人。”走进太平寺西区小学,宽敞明亮的校舍格外引人注目。“习苑”内《弟子规》、《三字经》与日常良好习惯的内容融会贯通,一目了然。“立体雕塑”贯穿养成教育主线,孝——“人间重美德,百善孝为先”;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看到这些文化景观,对每一名孩子来讲,开启的是心智,播种的是希望。

    西区小学是武侯区新建的一所为万人居住小区的配套小学校。为什么要建这样一所学校?彭显宏校长介绍,学校地处成都三环外,90%的学生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随着成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2007年,区委、区政府花巨资兴建了这所现代化的学校。一是解决外来子女就学问题,二是通过教育先行带动周边地区的文化与文明建设。几年的发展,学校成为了“成都市绿色教育学校”和“全国现代养成教育实验学校”。 

    走进西区小学教师群体之中,看到的是一支非常年轻的教育团队。他们平均年龄只有25岁,全都是本科以上学历。他们当中有四川省级特级教师、市级拔尖人才、区级学科带头人、区级骨干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小学高级教师。正是这支青春勃发的队伍演绎了一曲“团队正在年轻时,不是父母胜亲人”的赞歌。

    在西区小学不仅是四川省内的孩子是这样,来自全国各地的孩子都享受到同等的公平教育。姜瑶川是来自江西省偏僻山区的学生,自从来到该校,老师们以真情育人的情怀滋养小瑶川的成长。学校社团有她的身影,各种比赛她大显身手。尤其是乒乓球比赛,姜瑶川在武侯、成都、四川省的比赛中都拿过一、二等奖,成了学校的小名人。

    虽然小瑶川不是本地人,但她在武侯享受的幸福教育使孩子在幼小的心灵中受益终身。这里引用张玲老师的话说:“要做一名对孩子负责任的老师,就要用真爱去呵护。”接着,她讲了这样一件难忘的事:一次,她走进一间只有几平方米的出租房,眼前的一幕让她惊呆了。房内放着两张木架床,床上堆满了衣服,床下全是破旧的东西,床旁边的一张小木桌上放着一个煤气灶,下面放着一个煤气罐,屋里没有饭桌,只有三个小木凳。在屋外石头上还放了块小木板,那便是小明同学的“书桌”。看到这一切,张玲老师的心里酸楚楚的。外来学子随父母千里迢迢来到这里,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去面对这个现实,不去承担那份责任。此后,张老师用爱心教育这名孩子,使他进步很快。期末考试他考了80多分。看着小明的成长,张老师也倍感欣慰。

    用彭显宏校长的话讲:“孩子的心田是一块等待开发的土地,你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你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你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

    ——“外国朋友来我家,机投小学向辉煌。”如果说太平寺西区小学是一只雏鹰,那么,成都市机投小学就是武侯区城郊一所九年义务制教育的明珠。该校是一所具有优美的西区花园、优秀的教师团队、注重学生个性成长的学校。这所学校在多年办学过程中,拥有许多宝贵荣誉:“四川省青年科技教育示范校、省绿色学校、成都市实验教学示范校、成都市双语实验学校”。

    2003年这所学校就实现了从特色发展向优质品牌发展的跨越。近十年来,为学生搭建阅读朝会、聊书会、英语展评、小百科讲坛等成长舞台,组织学生参加香港机器人比赛、新加坡英语比赛,与英国瑟顿小学建立中英校际连线,使学校的声誉走向国外。

    据学生家长罗小南讲,2010年4月的一天,一位英国朋友突然来到我家,与我聊起了机投小学的事情。当时那个场面,弄得我很紧张。当他们说明来意,我的顾虑全被打消了。“学校开展的机器人大赛也好,进行的双语教学也好,我还是了解的。因为我的孩子就在这所学校读书,各种活动家长都可以参加。据我所知,学校加入了‘中英校际连线’,与英国瑟顿小学签订了几年的共建合作。由中英两校启动的‘社区点亮生活’活动,我的孩子与其他学生创作的作品,由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组织在四川省博物馆展出,引起了轰动。”所以英国朋友——瑟顿小学哈利校长来到了我家。

    听了罗小南家长的一席话,我们为武侯区打造的特色品牌及亮点而折服。据机投小学校长汪翼讲,学校除了在双语特色上形成品牌外,艺术教育也硕果颇丰,自1999年参加成都市中小学生第四届艺术节比赛以来,连续四届获得美术比赛一等奖;美术作品《戏剧人物》获四川省和全国一等奖;自编教材《川剧武将》入选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九册)。学生作品更是获奖颇多: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校园电视台优秀节目评比银奖、全国第二届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全国中小学科幻画大赛一等奖、全国青少年学生创意大赛一等奖、教育部中小学生美术比赛一等奖……

    为什么说走进武侯的孩子都是幸福的人?是因为武侯区委、区政府为外来子女建设了一片幸福的乐园,是武侯区“高位教育均衡”改变了外来子女的命运。

    三、幸福之泉有碗水,那公平是浓浓情

    如果将武侯区的公平教育视为一轮红日,那么,走进武侯区的外来学子就是这轮红日普照下的幸福之人;如果将武侯区的公平教育视为一颗明珠,那么,在武侯区接受优质教育的万千外来学子就是这颗明珠上耀眼的星星。

    ——“志远孕育骄子出,六十春秋第一人。”武侯区为什么能够做到端平教育这碗水?就是因区委、区政府站得高、看得远,舍得对教育投入,使得众多外来学子真真切切地享受到了幸福教育的阳光。武侯区“高位教育均衡”不仅仅是一种说法、一种举措,也是一条道路、一项事业;是一个体系,也是一种实践;是一种机制的创新,也是一个历史的丰碑。无论是道路、事业,还是体系、实践,最终要以他浓浓的真情植根于百姓之中。 

    据统计,2005年~2010年,全区教育总投入超过31个亿,2010年达到了近10亿元,是2003年的6.17倍,生均教育费用从2003年的2670元提高到7962元,增幅达到198%。为彻底消除薄弱学校,区里还投入12.3亿元,改造、新建、扩建学校30所,新增学位20290个,使城乡学校硬件条件彻底改善。2007~2010年,全区信息技术总投入从每年500余万提高到2000余万元。

    走进四川省示范性普通高中成都市武侯高级中学,这里有一群“特殊”学生,他们分别来自四川省21个地市州。他们家境都很贫困,有的双亲已亡,有的甚至连父母的样子都不曾见过。就是这样的特殊群体,走进了武侯高中与共青团四川省委共同打造的——“志远班”。

    据学校领导讲,该班于2002年开始连续9年,面向全省21个地市州招收了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品学兼优的应届初中毕业生来武侯就读。学校免去了学生在高中期间的一切费用,就连寒暑假回家的交通费、学生两套校服等都由学校承担。每月还为学生提供300~360元的生活补贴。综合下来,学校为每届“志远班”三年学习生活总共投入达120余万元。九年来,学校投入了800余万元,受助于315名优秀贫困生。这些费用来源三方面,学校自筹、政府投入和社会资助。

    走进这个特殊的群体中,随处都可见到他们勤奋拼搏的身影,他们的那种精神,成为了周围城市孩子争先学习的榜样。来自冕宁县的小琼很小就失去了双亲,完全靠乡亲们捐的衣物粮食艰难地度过了小学和初中;还有的学生父亲去世,靠体弱多病的母亲拉三轮车挣点钱维持生活;也有的学生仅靠自己与弟弟种点蔬菜加上地方资助维持生活……像这样贫寒孩子,在这个群体中占77.5%。

    俗话说:“柴门出骄子”。四届毕业生都以实际行动回报了学校和政府对他们的养育之恩。高考升学率均为100%,重点本科率高达50%。2008届学生秦竹舟高考取得693分的优异成绩,被上海交通大学录为“本硕”连读生;冯柏栋以优秀的综合素质被澳门理工学院录取,并享受四年25万元人民币的全额奖学金;2009届王敏、罗晓燕分别被澳门理工学院和澳门旅游学院录取,并均享受四年近30万元人民币的全额奖学金。他们用知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靠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的一片爱心放飞了自己的梦想。尤其是冯柏栋同学成为了他们村60年来第一个大学生!

    一次,在成都市委、市政府主办的“阳光圆梦”大型慈善主题晚会上,“志远班”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现场的每一名观众。市委、市政府的领导观看后,当即决定:成都市20个区市县均按照武侯高中“志远班”的模式全部开办“宏志班”。仅此项惠民行动,就能够使更多的孩子实现了公平教育,他们也正在用实际行动证明着自己、感动着社会、报效着国家。

    ——“科技教育进农村,享誉全国铸品牌。”提起科技园小学的“KR课程”教学模式,在全国有名。这所学校原来就是一所农村学校。随着成都市科技园区产业集群的建立,科技园小学应运而生。目前,这所学校在全国获得很多殊荣:“全国科学教育优秀基地校”、“北师大新世纪小学数学研究与应用优秀基地校”。 

    走进该校,一种浓浓的古代与现代科技交融的科学之光沁人心扉。一条笔直而又宽阔的“科学家大道”正对校门,校门里面的广场上镶嵌着古今中外的科学家。进入教学区,一群孩子正在表演自己自编自导的文艺节目。据廖英校长讲,像这样的学生演出每天都有。学生将自己编排的文艺节目,投放到“校长信箱”,由学校统一安排时间,每天下午利用一定的时间进行表演。这种形式非常受孩子们的欢迎。他们不仅展示了自己,得到了锻炼,还学有一技之长。这种活动仅仅是学校“K.R”教学模式的一个部分。

    什么是“K.R”教育?廖英校长说:“科学+人文”的思想,所形成的“科学+人文”的教学模式,就是我们的“K.R”特色教育。6年来,“K.R”教育围绕着“关注生命体验,彰显生命活力,让每一个孩子学会学习、做人,适应时代发展”的办学理念全面展开的。因为我们是一所由村级小学成长起来的学校,面对的大多都是农民的孩子。所以,时代的责任感要求我们必须将这所学校办出特色,这样才能不负百姓的众望。

    6年来,科技园小学就是在这样的“科学+人文”的教育中取得累累硕果。先后有50多人次获奖,20多位老师外出介绍经验,10多位教师为国家、省、市培训班讲座。近年来,有近千人次的学生在各级、各类机器人竞赛、 科技制作比赛、科技小论文比赛、科技小发明、绘画、艺术等活动中获奖,农民工孩子还在全国创意大赛上获得金奖。学校获得全国书法美术大赛团体特等奖、全国青少年创意大赛团体银奖、《构建“科学+人文”的学校文化事件研究》获得了中国教育学会科研成果一等奖。

    ——“特殊孩子进课堂,大爱无疆铸丰碑。”古人云“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走进百草园小学,这也是一所村级小学,有80%的学生都是进城农民工子女。“百草全人教育”,提倡“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善待生命、敬畏生命”,形成了“百草文化”。

    何为“百草”?就是说百姓的孩子恰似一株小草,在百草教育人的培育中使他们长成参天大树。

    2009年6月这所学校发生了一件感人事情:新生入学那天,学校迎来了一名特殊的农民工儿童——“患天疤疮”的9岁儿童刘良成。他出生在四川隆昌县,随父母在武侯打工。据医生讲,该病例是万分之一的概率,极难治愈。这个特殊孩子上学成了问题,武侯区教育局的领导得知此事,带着满身疮痍的小良成,走进了成都市百草园小学。在这里,他开始了享受“百草园丁”对他的特殊的关爱。 

    全身皮肤多处溃烂的刘良成,让每一个看到他的人,都本能地都想避开他,恐惧和怕传染使周围的人更不敢接近他。学校也担心他的到来,会引起其他孩子及家长的恐惧。虽然医院证明天疤疮不传染,但人们还是心有余悸。 

    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负责人王亚莉副校长专门召开了“关爱特殊儿童教育”的专题会议,研究刘良成在校的教育问题,形成了《关爱特殊儿童刘良成课程实施方案》。就是这个方案体现了“百草园丁”博大的胸怀、炽热的爱心。学校决定:安排教师每天下午3点至5点为其一人设班上课。制定了一套特殊课程,专门安排一个人的特殊教室,设置了一个人的特殊课表,制定了一个人的特殊授课时间,配备了一个人的数名特教师资。此外,学校还特别安排卫生保健老师、心理教师随时密切关注该孩子的身心发展。 

    2009年9月7日下午3点30分,王亚莉校长亲自为小良成上了第一课。课后,她给大家讲述了自己上课的感受。王校长在教学中写道:“他那满身的疮痕和那渴望上学的眼睛深深震撼了我,只有爱或许能抚平他的疮痕,实现他的心愿……”徐慧琴老师课后也写道:“又和刘良成同学见面了,我发现他的脸有些肿。便笑着说,你长胖了。他告诉我吃了药就长胖了。听了,我心里十分难受。我想只有用心去爱这个孩子,才不会愧对自己的良心。” 

    从那天起,每到下午3点,就会看到,一间10余平米的房间里,“一对一”的特殊教学开展得如此准时认真。虽然只有一个学生,可百草园的老师们还是按照一个教学班在进行教育和管理。老师们自觉地按照课表为刘良成备课、上课、反思,丝毫不懈怠。在百小老师们的心目中,每天能看到刘良成在自己的教育下一天天认字、学习,这是一件多么大的善事,又是一件多么令人欣慰的爱心之举啊! 

    在武侯,正是因为有了区委、区政府强有力的支撑,有了武侯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执著奉献,那“碗水”才以“身为天下,可寄天下”的时代责任感,浸润在老百姓的心中。老百姓也才从内心深处品味出“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那沉甸甸的份量……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再次领略成都市武侯区“高位教育均衡”结出的累累硕果,聆听那一个个鲜活感人的故事,总是为之感叹、为之动容。党和国家在《教育规划纲要》中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成都市武侯区铺就的这条幸福之路,使万千外来学子在这片充满神奇的沃土中,在武侯所有的教育人和地方党委政府的呵护中,放飞着梦想,播撒着希望,振兴着一个民族的伟大事业。 

    丰碑,在这里竖立!

    ……

    (宏火  刘丙江)

丰碑,在这里竖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