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07月18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初恋的时候,谁心尖儿上没被刺过几刀?刺过了,痛过了,你就长大了

无伤不青春

本报记者 樊未晨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7月18日   12 版)

    “他才多大呀,放假前突然收到了好几封女同学写给他的‘情书’。在我眼里他就是个小屁孩儿,怎么这事儿来得这么快。”杨昊是一个男孩的妈妈,暑假过后这个孩子就要上六年级了。

    往年每到假期,杨昊都盼望着儿子能快点儿独立,不用再像个跟屁虫一样得每天带着他上班,但是现在杨昊陷入了更大的担心中:儿子已经明确表示暑假要一个人在家过,“他不会招很多同学到家里来吧,我同意不同意呢?真不知道怎么办。”

    确实,孩子的青春期总是在家长毫无准备的时候突然到来,而青春期除了亲子间会矛盾重重外,早恋则是这个时候最为敏感的问题,“其他的事儿吧,怎么都好处理,唯有这件事拿捏不准,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说多了不是,说少了还不是。”杨昊说。

    其实,对于家长来说,他们担心的不是孩子的情感,而是由此带来的“无心学习”及他们更不愿意看到的情感甚至身体上的伤害。

    这两年媒体上的一个新名词“人流季”撩动了人们的眼球,所谓“人流季”就是暑期结束后出现的人工流产高峰,其中有不少是大学生、高中生甚至初中生。每年的寒暑假已经成了青少年性行为的高发期,因此假期的来临,对于不少家有青春期孩子的家长来说,如临大敌。

    著名青春文学作家饶雪漫说“无伤不青春”,“初恋的时候,谁心尖儿上没被刺过几刀?刺过了,痛过了,你就长大了。”都说青春的疼痛意味着成长,但是,对于家长来说,他们希望这痛只能伤及皮毛,他们甚至希望孩子拥有只有成长的“无痛青春”。

    当然,这需要智慧。

    孩子用情感治愈成长的孤独

    就在大人们胆战心惊地寻找着青春期的孩子“恋爱了”的蛛丝马迹时,孩子们便很配合地、大张旗鼓地“情窦初开”了。

    “我爱上了隔壁班的一个男孩,他不知道我是谁,但我对他了如指掌,因为我拐弯抹角地通过了他‘人人网’上的认证,还加了他的QQ。”这是自称为“米虫”的女孩给饶雪漫写的一封信。

    “米虫”的故事其实是很多青春期的孩子都有过的情感经历:

    “白天上学的时候,我有事无事都会转到他们班门前,后来我认识了他们班一个女孩,我和这个女孩只是点头之交,并不太熟,可是我常常故意去向她借课本,就是为了看那个男生一眼。唉,不过看到的经常是他的背影……”

    “有时候,我一整天都看不见他一眼,我就盼着放学,然后稀里糊涂地写完作业,就上网等着他。他上线很准时,一看见他的头像亮起,我就忍不住地傻乐,心里像开了一朵花……”

    故事虽然讲的是一个女孩爱上一个男孩的故事,但是真正的主角其实只有女孩自己。

    “青春期的孩子有特别的情感需求,因为他们有着极为强烈的孤独感。”著名心理专家柏燕谊说。孩子要追求独立的判断和独立的决定,既然是独立,那就是不掺杂任何外界因素的,就是孤独的,这种孤独感是我们每个人在追求独立的过程当中自然衍生出的一种情绪。

    湖北十堰一个名为阿琅的女孩在给饶雪漫的信中这样说:“……我害怕孤独,即使我身边有好朋友,即使我每天都是欢声笑语的,即使我看起来很阳光很乐观,但是我就是很怕很怕,怕一个人上课,怕一个人在食堂吃饭,怕一个人逛街。我无法忍受好朋友的离开,无法忍受我喜欢的人就这么离开我……”

    “既然有了孤独感,孩子便一定想要去消除这种孤独感,就会去找朋友。这时候孩子会特别迷恋跟朋友的交往,会过度信任朋友,甚至还有些孩子会直接发展为早恋。”柏燕谊说,其实所有这些,都是孩子在排解自己情感上的一种孤独感。

    更何况,对异性的向往和追求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这种涟漪在每个孩子心中都会或早或迟地产生。因此,情感是孩子成长道路上必然要经历的,也是他们必须要学好的一堂课,只是当面对它时,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作好了准备。

    扼杀异性交往可能造成孩子的情感障碍

    孩子向父母封闭了心门,转而向同学、朋友敞开后,“家长会产生很强烈的不适应感,也会有很强的失落感,伴随孩子的青春期父母也在经历着非常痛苦的第二青春期。”柏燕谊说。

    在无法走近孩子心灵的时候,家长对孩子的担心、对可能发生伤害的恐惧,也会被放大,一些家长选择了“完全禁止”。

    这种方法大概是所有方法中杀伤力最强的一种。

    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在与报告文学作家阮梅共同研究青少年心理问题时,遇到了这样一个例子。

    菊子父亲早逝,全靠母亲抚养。在母亲的照顾下,菊子除了读书其他什么也不用管。菊子也很争气,从小学到中学,成绩一直很好。但是母亲一直没有忘记对女儿最私密的教诲:读书期间千万不能与男生交往。

    菊子永远不会忘记她以高分考入县重点高中后回家的情景:母亲用了一个整晚的时间,责问与她散步的那个男生是谁。本来菊子与这个男生只是有好感,而且也只不过在学校跑道上偶尔遇上说了几次话而已,没想到母亲会如此敏感。

    之后,菊子受到了母亲最严厉的监管。恰好学校里也反复强调不许恋爱。学校与家庭如此强大的攻势,让菊子害怕了与男生交往。接着她还意外发现,有一次自己带了一个女同学回家玩,久不露笑容的母亲竟笑得格外舒心,好吃好喝张罗不停。

    于是菊子开始接近女生。

    刚上大学,菊子便碰到了经常为自己打抱不平的绮。刚开始,两人一起散步、打球、上自习, 后来,便发展到长期同床共枕。再后来,菊子的同学发现了她们过多亲密、怪异的举动。

    当正当的异性交往被严厉禁止后,孩子的情感需求无处排解,他们一定会找到一个抒发的渠道,这时,父母的“严防死守”可能会把孩子引向歧途。

    菊子的例子有些极端,但是,无法忽视的是,正当的需求被粗暴遏制时,孩子就有可能出现情感上的障碍。“我们的家长就是矛盾,孩子情窦初开、情感丰富的时候,家长们使劲儿拦着他们,等他们长成‘剩男’、‘剩女’时,又逼着他们去相亲。”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执行主任杨军说。

    孙云晓也指出,目前很多父母禁止孩子在上学期间与异性接触和交往,而在孩子大学毕业后又要求孩子立即寻找一个理想的对象结婚,这种不尊重孩子天性的观念和做法需要尽快改变,否则会给孩子带来许多成长的障碍。

    好感≠恋爱 成人的引导要靠智慧

    不少父母看到“情”、“爱”这样的字眼就立刻神经紧张,“谁说他们就一定是恋爱了?”杨军说,青春期的孩子要学会一切成年人应该有的技能,其中也包括与人相处的能力,他们只有真正跟他人交往了,才能拥有这样的能力,才能分清什么是单纯的“好感”,什么是有一点儿心动的“喜欢”,什么是排山倒海的“爱”。

    专家建议,这时家长先别轻易给孩子扣上“早恋”的帽子,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给他们应有的信任,让他们尝试和感受。

    父母们此时要做的是运用智慧巧妙地引导,不少专家提到了面对早恋的孩子“既要热又要冷”:当孩子有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困惑时,家长要“热”,让孩子在成长的烦恼中感受到温暖;当发现孩子与异性同学交往时,家长“冷”处理,不要惊慌失措,运用智慧巧妙地沟通。

    其中,对孩子的理解、尊重和信任是十分重要的。

    一位妈妈讲了自己的故事。

    当时这位妈妈跟女儿不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当女儿告诉妈妈她恋爱了时,妈妈给女儿写了封长信,她说:很高兴你能亲口告诉我这个消息,也很高兴有人在我和你爸爸不在你身边时能照顾你,我和你爸爸也是中学时认识的,我们当时相约一起努力,一起考上理想的大学,后来我们真的一起考上了理想的学校,真的在一起了……

    女儿看了信后觉得很感动,她知道妈妈是理解自己的。同时,为了不辜负妈妈的信任,明白了什么是自己最应该做的。

    其实,从大多数“过来人”的成长经历看,青春期的情感还很不稳定,那时的情感来得快,结束得也快,很多中学时代的情感故事都只是短篇小说,但是这部小说留给人们的回味却是无穷的。相反,那些被压制的故事,可能由于“弹簧效应”压力越大反弹的力量也越大,结果让孩子错把“好感”当成“爱情”,生生把孩子逼成了“早恋”。

无伤不青春
白岩松:每代人都有自己的挣扎和奋斗
李凤亮:不要怕被抛向社会
做个别人无法替代的别样人才
90后自编自演电影《青春万万岁》视频征集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