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掌声、领奖台,不少运动员感受过这样的荣耀时刻。然而,当有一天他们离开体育舞台时才发现,享受了举国体制带来的巨大荣誉,却无法期许得到一个充满献花和掌声的未来。
近日,大运会前体操冠军张尚武行乞卖艺的新闻,让这一话题再次成为焦点。这样的悲剧并非第一次出现,近几年,一些体育健将退役后的境遇屡见报端:全国举重冠军邹春兰退役后在澡堂里为人搓澡,亚运会举重冠军才力因为无力支付医疗费英年早逝,马拉松世界冠军艾冬梅摆地摊谋生,技巧世锦赛冠军刘菲曾退役六年一直失业。前几年,在辽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很多世界冠军退役后,直接去保卫处和食堂报到。
也有人说,退役运动员中也不乏成功人士:李宁当上了老板,邓亚萍已经成为正厅级干部,熊倪当上了湖南省体育局副局长。但是,这样的例子只是凤毛麟角。
张尚武之所以受到关注,是因为他曾得到过大运会两块金牌。但是,还有一个庞大的群体被人忽略:他们当初被冠以“苗子”、“人才”的称呼,从小便进入了举国体制之中。他们中的很多人,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进入国家队,运动生涯结束后,上学无门,就业无路,他们是构成中国体育金字塔的基石,但命运远比张尚武更令人扼腕叹息。
在国内,除了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实现了职业化,运动员的收入和继续择业相对有保障,其他大部分项目依然推行“举国体制”的发展模式。有些项目是中国在奥运会上的夺金项目,为了能保证这些项目上的优势,需要在大批的青少年人才中优胜劣汰、优中选优。在此体制中,少年体校、省市青年队、省体工队、国家队构成了中国体育的金字塔。能够进入国家队的队员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大部分的运动员,体会着金字塔底部的奋斗与艰辛。
对于运动员的安置,有的省市采取“买断工龄”的做法,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让运动员自主择业。然而,身处竞争激烈的以文凭论英雄的社会氛围里,运动员文化水平的劣势让他们举步维艰。
去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财政部以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但是,如何落实这份具有指导意义的文件,成了体育改革的又一个难点。在体育项目中创造辉煌的同时,如何提升运动员的综合素质、文化水平,让他们获得一个充满希望和有所保障的未来,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时代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