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祖父靠一根金针游走行医,到自己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藏医医院的“掌门人”,今年65岁的占堆亲身见证了西藏藏医药事业的巨变。
占堆现任西藏自治区藏医院院长,他的祖父无地无房,四处行医为生。“我祖父是后藏地区唯一擅长利用针拨术治疗白内障的民间藏医。”占堆自豪地对记者说。
做针拨术时,不是将患者的白内障病变组织取出来,而是在其眼睛的巩膜上开一个小口,将长约15厘米的金针插进去,把病变组织拨到眼底。患者当场恢复视力。这种古老的藏医眼科手术的缺点是易复发,因为病变组织可能再次漂移到原来位置。
祖父将衣钵传给了两个儿子——占堆的父亲和叔叔。“在我印象中,小时候家里很穷,只有一匹马、两头牛。马是父亲出诊用的,他每次应邀外出几乎都要跋山涉水,一去数天。”占堆回忆说,也有患者上门的,在他家住一周左右,待病情好转后才走。
那时,医疗服务没有定价,患者通常根据各自的经济状况答谢医生,青稞、酥油、羊毛……送什么都行,送多少均可。占堆看到,无论贫富,父亲对患者一样尽心尽力。
生于1946年的占堆是全家11个孩子中的老大,12岁时考入门孜康(旧西藏第一家藏医教学兼医疗机构,西藏自治区藏医院的前身)。西藏民主改革后,门孜康变身为藏医院,占堆从这里开始了藏医生涯。
在过去的50多年中,占堆从药剂师、外科医生,成长为医院院长。藏医院也壮大成为建筑面积达4万多平方米,拥有22个临床科室和8个医技科室、600多名职工的全国首家三级甲等藏医医院。
“藏医治疗疑难杂症有很多绝技。近年来,我们在挖掘、恢复一些濒临失传的绝技上做了不少工作。”占堆说。
藏医最有名的疗法之一是放血疗法,认为人的全身有77个部位可以通过放血治疗多种病症。可是,藏医院没有医生会做,于是到各地寻访民间藏医,先请他们口头传授,再请他们到医院示范。如今在藏医院,利用颈部静脉放血治疗哮喘病、食道癌已是“拿手绝活”;同时,以放血疗法著称的外治科入选国家级重点专科。
为更好地发挥藏医药优势,占堆等人潜心研制新药特药。他在传统藏药材基础上,发明了紫草油等新药,治疗烫伤、过敏性紫癜等,疗效显著。
在过去的门孜康,仅有一两位老师给患者看病,日门诊量为二三十人;在如今的藏医院,有3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每年为30万人次进行门诊治疗。
与此同时,藏医院的藏药生产也摆脱了手工作坊时代,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化流水线。目前,藏医院所属的藏药厂可以生产350多种藏药,年产值近亿元。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的发展只是西藏藏医药事业巨变的一个缩影。“十一五”期间,西藏累计投入7.5亿元发展藏医药事业。数据显示,全区藏医医疗机构已从旧西藏规模较小的3家发展到28家,藏医药技术人员达到1536人。
据新华社拉萨7月21日电
新华社记者 杨步月 胡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