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1年07月24日 星期日
中青在线

“最迷你的四合院剧场”拒绝庸俗

本报记者 桂杰 实习生 张蔚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7月24日   03 版)

    “我想说的就是感谢。”中央戏剧学院青年教师陈晓玲对记者感慨,由她编剧的纪念曹禺生平的话剧《寻找剧作家》不久前亮相2011年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她的剧本早在6年前就完成了,但由于缺乏资金,一直存在电脑里。

    此次,由于得到资助,除了《寻找剧作家》,方旭根据老舍同名小说改编创作的话剧《我这一辈子》、童道明编剧的《秋天的忧郁》、青年导演黄盈编剧的《都》、过士行编剧的《遗嘱》等作品都得以成功上演。

    从2010年起,北京市东城区每年设立300万元的戏剧公益补贴资金和1000万元的戏剧产业引导资金,推动“戏剧文化城”的建设。南锣鼓巷戏剧节是北京第一个地标性的戏剧艺术节,今年是第二届,在5月10日到7月10日两个月的时间内共演出剧目19部,演出共计54场,观众达1.2万人次。

    “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这些剧目在目前的演出生态下很难有机会排演。”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艺术总监、蓬蒿剧场经理王翔说。

    王翔是牙科医生,开有自己的诊所,但现在他把80%的精力和金钱都投在了戏剧上。由他投资的蓬蒿剧场在北京市东城区北兵马司胡同里,整个剧场只能容纳六七十位观众,被称为“最迷你的四合院剧场”。

    京城戏剧圈的人熟悉王翔是因为他看戏痴迷,好戏他一场不落,国家话剧院的《哥本哈根》他看了不下几十次,是地道的“戏疯子”。

    为了办一个自己的剧场,王翔用一年多的时间,丈量了北京市东城区的每一间四合院。选准地址之后,在装修的过程中,他曾经三次被邻居老太太以妨碍休息的理由报警。2010年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上,这位老邻居被王翔请来看戏。由王翔编剧的《锣鼓巷的故事》讲述了剧场诞生的整个过程,被邻居报警也是其中的一个情节。

    目前,国家级的大剧院屈指可数,票价昂贵、剧目重复,优秀原创剧目缺乏。寥寥无几的小剧场迅速被商业化、娱乐化包围,到处是通俗、恶搞、泛娱乐、低级炒作的剧目。提供有内涵、有文学含量和心理含量的戏剧,是王翔的理想和追求。

    在王翔看来,2011年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证实了这样一个道理:真正的艺术创作有最根本的规律,它在最本质的层面上一定是非营利性的,必须远离商业。有这样一个规律,真正的戏剧创作,其票房收入最多只能达到投入成本的三分之一。“其余部分,只能靠政府和各种文化基金会来支持,否则必然会流于娱乐化和庸俗化。”他说。

    著名戏剧评论家、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童道明把王翔看作知己。蓬蒿剧场正式营业后,他的三部话剧《塞纳河少女的面膜》、《我是海鸥》、《秋天的忧郁》得以先后在蓬蒿剧场排演。著名演员濮存昕、主持人敬一丹等都对《塞纳河少女的面膜》大加赞赏,称其为地道的文人戏,并参与了剧本朗读。

    正式营业两年,蓬蒿剧场已上演各种小剧场话剧140部,观演人次达6万以上,独立承办了北京市东城区政府支持的四个戏剧艺术节,“北京东城青年戏剧演出季”、“北京上海双城记戏剧交流活动”、“北京独角戏戏剧节”和“南锣鼓巷戏剧节”。

    据了解,去年的南锣鼓巷戏剧节,政府部门给出的资金支持是10万元,今年的资金支持是150万元。

    在运作模式上,蓬蒿剧场对80%以上的演出剧目不收取场租,以减轻剧组前期的制作成本压力。蓬蒿剧场或采用场制合一形式,由剧场投资出品;或采取剧组制作、剧场监制、票房分账的方式。有人调侃王翔是在“以牙养戏”,因为蓬蒿剧场前期投入的100多万元,一分钱都收不回,而剧场每存在一天,就又要亏损1000元。

    “我觉得值,感谢社会给了我这种最宝贵的机会。”王翔说。

不能做一厢情愿的国际都市梦
114查号台:别让商业利益影响公共服务
“最迷你的四合院剧场”拒绝庸俗
挪威“噩梦”
挪威警方调查枪击案共犯
无中国公民在奥斯陆爆炸枪击事件中伤亡
吉林:汇聚各方青年 团建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