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1年07月24日 星期日
中青在线

60年,我们相约同行

张铸林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7月24日   02 版)

    69岁的我,与《中国青年报》结缘已整整60年。追逐记忆,恰似灯火阑珊;蓦然回首,感恩之处,莫如报纸给予我的心智启迪。

    1951年,在辅导员办公室,我第一次看到了《中国青年报》。作为学校少年儿童队(后改为少年先锋队)干部,那时我9岁,读中青报让我像是提前进入了“青年阶段”。

    这一读,就是几十年。从小学、中学,再到大学,从参与成昆铁路勘察设计,到水利大坝安全鉴定专家,再到成都理工大学客座教授,我始终把中青报视为“朝气蓬勃、生动活泼的良师益友”。

    1958年,我读高中,在参加中国青年报社举办的全国青年国际时事竞赛中获得优胜奖,奖品是列宁的《论战争与和平》一书。受此鼓舞,我当起了班里的“报纸宣讲员”,将自己读报的心得与同学一起分享。

    大学毕业后,我来到铁道部第二勘察设计院工作。常年奔波在外,但一有空闲,我就设法去当地的图书馆或文化宫,翻阅近期的《中国青年报》。回到家,也总是直奔那一摞厚厚的报纸。

    长期以来,我习惯将读报的感悟和建议寄给报社。无论是总编辑,还是刚入职的新记者,我都曾与他们有过书信交流。这其中,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我与报社第一任社长兼总编辑张黎群长达半个世纪的友情。

    “文革”中,张黎群遭迫害被下放,我拜访他的愿望一直未能实现。1980年,我途径四川维尼纶厂时,偶尔得知当时的厂长正是当年的“偶像”张黎群,但那时恰逢他出差,我依然未能如愿。

    1980年,成都当地晚报刊登了张黎群《一幅鲤鱼画的故事》一文,讲述了他当年参加地下革命斗争的经历。我惊喜地发现,当年张黎群的联络地点就在我的老家附近。后经邻居牵线,我联系到了他,并开始了10多年的书信来往。

    1997年,我接到一个电话,说一位老领导要见我。我想肯定是张黎群,顾不得迟疑,我便骑车10公里赶到市区。那一晚,仿佛40多年后老友重逢,我和他一见如故,彻夜长谈。

    2001年4月,作为读者代表,我参加了《中国青年报》创刊50周年庆典。会上,我与张黎群再次相聚。后来,黎群去世,我在《青年报人》上发文,怀念这位“成长道路上的老师”。

    如今,退休已9年的我受市领导委托,义务为市里的20多所中学的师生作科普报告,而报告的素材,大多取自《中国青年报》。这里面,我最喜欢的就是“青年话题”,借助它,我可以了解到现在的年轻人在关注什么,在想什么。

    60年前,我与《中国青年报》相遇相知,60年来风雨兼程,今后还要相约同行。

    (作者系四川省峨眉山市退休高级工程师)

    “寻找《中国青年报》金牌读者”活动正在进行中,参选材料请发送电子邮件至cydreader@163.com或邮寄至:北京市东直门海运仓2号中国青年报社发行部收,邮编:100702。详情请登录中青在线www.cyol.net查看。

榜样,就在身边
内蒙古江苏举行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
两动车温州境内追尾
60年,我们相约同行
拉珍:蔬菜大棚里的新生活
发射天宫一号的运载火箭运抵发射场
2011江苏好青年百人榜出炉
安徽:大学生村官3年期满后可续聘
重庆:暑期为留守儿童推出10大关爱举措
广东:49人竞聘“农民工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