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07月26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我就在竖起来的那节车厢里”

本报记者 王梦婕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7月26日   03 版)

    “在黑漆漆的、竖起来的车厢里,只有抓着观景窗边的不锈钢扶手,一节节地爬、爬、爬……大约13分钟,终于爬完了像深井一样的20米……”

    从7·23温州动车追尾事件后,福建海峡之声广播电台记者刘洪涛的手机几乎一直“正在通话中”。此时,在温州南执行采访任务的他,也在被众多媒体采访着。因为,灾难来袭时,他的身份不仅是一名记者,也是D301次列车上的一名乘客。

    脱轨、坠桥,恐惧、绝望,命悬一线、死里逃生,刘洪涛与6节“特殊”的车厢上的乘客一道,经历了那场也许永生难忘的惊心动魄。

    “我就在竖起来的那节车厢里”

    观察事故现场的那幅新闻图片,有一节车厢似乎格外醒目:它高高竖起、悬在桥架与地面之间,它就是D301次列车的四号车厢。

    “我就在竖起来的那节车厢里。”刘洪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第一句话就道出了他当时的处境。

    7月23日晚,当D301一步步接近D3115时,刘洪涛正在行驶的D301四号车厢的软包里睡觉。他不会想到,短短十几秒钟后,身边的世界就会天翻地覆,水平的车厢会高高竖起,变成一口“深井”。

    突然,剧烈地碰撞和颠簸一下子袭来,让他从梦中惊醒。

    这是一阵连续不断地、紧密地颠簸,刘洪涛感到身下的每一个轮子,都咯噔、咯噔地发出巨响,一上一下,一上一下,像是要跳起来往外砸、往外蹦。“列车发出很快的‘咣!咣!咣!’的声音,太强烈了。我却感觉还在前进,像骑木马一样颠簸着前进。”

    下一瞬间,惊醒的刘洪涛发现自己已经从铺位上“躺”到了墙上。他知道的是,出事了。火车有扭动和翻转,终于“停稳”后,四下漆黑一片。

    他不知道的是,此时的D301前三节车厢都已从高架桥坠落,横在了二三十米“落差”的地上。第五节车厢以后部分仍留在高架桥上,而“连”在它们中间的,正是自己乘坐的四号车厢。

    第一反应是给老婆打个电话

    和地球上大多数人一样,从来没有遇到过火车脱轨、坠桥的刘洪涛,第一反应是恐惧、茫然与无助。

    “惊醒的一刹那,面对的是全然不同的未知,你不知道那是什么感觉。”他这样告诉记者,口气平和,但遥远,也许因为,其中隔了生死那么远的距离。

    孤独加剧了他的恐惧。

    刘洪涛当时坐的是软包间,一个小包间有两个下铺,被分别卖给6个人,当坐票用。但在灾难来袭时,其他乘客在前面的站都已经下车了,刘洪涛是彻底的孤身一人。

    “密闭的环境,狭小的空间,我独处一室,不知道面对的是什么情景,不知道能不能出去,甚至不知道列车还会不会二次倾覆,我不敢轻易移动。”

    所有的未知加在一起,刘洪涛感到的是前所未有的无助。稍微安静下来之后,他第一个想到的,是在黑暗中给妻子打个电话。

    “我希望,至少我能给家人留下一句话。”事后想起来,这就是他第一反应的全部动机。

    此时的刘洪涛,还不确定自己刚刚经历了一次火车坠桥。

    刘洪涛后来回忆,那段可能成为他的“遗言”的第一句话是:“老婆,火车可能翻了。”

    第二句是:“你不要担心,我现在先看看能不能出去,等会儿,我再和你联系。”

    挂断。

    “虽然我听到,接到我的电话后她很着急,甚至快崩溃了,但是我不想善意地欺骗她:‘老婆我爱你,没事,好好睡吧。’”他坦承,“可能这就是我的性格吧,作为丈夫,我想最起码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留给她一句真话。”

    跑!跑出去!可怎么跑?

    刘洪涛打电话给妻子的时候,看了一下时间,夜里8时45分。

    恐惧稍稍平复,然后,他本能地想到了求生。跑!跑出去!上面下面全是乘客的询问、呼救。

    但是,一口竖起来有如深井的车厢,怎么跑?

    此时的刘洪涛还躺在软包里,不敢动。“总共就是个四方形的密闭空间,无非是躺在哪一边墙上的问题。”回忆当时的惊险,他终于可以带上一丝黑色幽默。

    但回到7月23日晚上,他的第一道生死关卡,却是独自举起那个“四方形的密闭空间”的门,爬到走廊里去。

    然而,车厢竖起来后,本来就很重的软包车门,变得必须用力往上推,才推得开。“没有任何人帮你的话,谁来给你推门?我如果要推着门,上半身出来的话,很可能半截会被中途落下的车门挤住,把自己挤死。”

    但为了求生,刘洪涛必须冷静。他为自己制订了第一步计划:先找着鞋。

    用手机照亮,他穿上了鞋,然后把行李规整好,电脑、证件和手机都带着。“随身携带的几件行李很珍贵,比如我的笔记本电脑,里面有我前两年学习的所有积累。”

    然后,他把一只双肩背的、装得满满的大书包,卡在了软包门中间,把门撑住,自己就从这个撑起的缝隙里,慢慢爬到走廊上。“让包为我牺牲一下,然后再把包拽出来。”他当时这样想。

    但当刘洪涛再拽包时,发现装得满满的双肩包,已经在软包门的重压下,再也拽不出来了。“压力太大了,我在往下滑,一边拽,一边滑。再滑,就够不着了!”

    旁边一位同车厢的大哥奇怪了,冲着刘洪涛喊:“现在还想什么行李不行李,快逃命吧!”

    “这包行李是我的一个好朋友,托我带回他家的东西。”告诉记者这句话时,他口气有些停顿,“这并不是我的东西,拽不出来了就没法给朋友一个交代。”

    但当时情况危急,没有办法,他只有舍包而去。

    踏上地面共用了13分钟

    到了走廊,另一个关卡横在刘洪涛面前:没有地面!在一口深井里,没有支撑物,怎么爬才能不“坠落”?哪里是出口?“人不是壁虎。”他认真地告诉记者,当时,火车走廊观景窗户边的不锈钢扶手,成了他们的生命通道。

    “就是那种横的、一节一节的、短短的扶手,同样的高度,正常时是一道断断续续的、水平的线,竖过来,就是垂直的线。”当时的刘洪涛,和车厢里的其他乘客一起,抓着一节节的生命通道,一寸寸地往下滑。“滑到根上,再抓下一节。”

    就这样滑了多久?自称“对数字不敏感”的刘洪涛,想了一下,说将近20米,是有的。

    接下来,是最后一道关卡:找不到门!

    四号车厢坠桥时,车门已走不通了,乘客开始敲碎玻璃自救。“有一位冷静的乘客,希望把玻璃砸烂,给大家找条路。但是玻璃太坚硬了,双层玻璃,用很大的劲才能敲碎里面一层,外面敲不碎。”

    此路不通。

    临近绝望时,乘客们发现,另有一道门!“我们后来发现,竖着的车厢已经断开,有一个裂缝,夹角处的一个口子可以爬出去。”刘洪涛发现,在一片漆黑中爬到最后,“已经分不清是车厢的口子还是连接处的口子了,只知道,爬到地上就可以匍匐爬出来了。”

    惊心动魄后,当刘洪涛终于踏上地面时,手机显示8时58分。

    从给妻子打电话,到完全脱离危险,他用了13分钟。“有一些敲碎的玻璃碴划出的轻微擦伤,还有下到地面时,裤腿、鞋、包上沾了很多泥。其他的,还好。”

    “其实,人是很坚强的,每个人心里,其实都有一个坚强的支柱。”讲完整个过程后,他说。

    “如果没有那位牺牲的司机,可能脱轨的不止这几节”

    当刘洪涛乘坐的D301撞上D3115的一刹那,据后来他采访的一位旅客说,当时时速表显示的速度是212公里/小时。

    “事故发生时,没有乘务员或列车工作人员的救援吗?”记者问。

    “乘务员,我没找到。但大家都是受难者,乘务员也是。”亲历过事故全程的刘洪涛,平静地说,“司机已经牺牲了。当时他能做到这一步,已经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列车员了。”

    回忆当时的情景,刘洪涛对那名牺牲的D301司机,更多的是理解与感恩。

    “每小时212公里撞上前方,你说,是一种什么样的效果?”他反问,“在这一刹那,司机进行了很及时地、猛烈地刹车,如果没有那个紧急制动的话,可能不光我们这节车厢,后面很多车厢的旅客,也不可能活着出来。”

    “司机当时死得那么惨,制动闸穿过他的胸部,当场死亡。”他最后告诉记者,“我觉得当时列车上幸存下来的乘客,应该感激这位优秀的司机。”

两起涉“瘦肉精”刑事案件作出判决
生产者每公斤获利六七百 使用者每头猪多赚四五十
专家详解主犯为何被判死缓
3.8万余头问题猪未经检测即入市
合肥高架桥匝道坠落原因查明
“我就在竖起来的那节车厢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