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中国青年报》刊发报道《96.4%公众力挺国务院对“三公”公开不合规部门严厉问责》,文章显示,被调查者对中央部门“三公”公开最不满意的三大问题分别是:公布结果的真实性存疑(72.0%);对逾期不公布的部门缺乏问责(65.5%);只公布数字,缺少详尽解释(61.6%)。该报道引发网友高度关注和热议。
一名民意中国网网友提出,“三公”公开首先要让群众了解这些部门“三公”经费的去处,而且要有有力的证据证明去处是可信的。现在大多数部门的数据让人看了半天还是一头雾水。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指出,“三公经费”的统计口径不一致就难以有所比照。基于组织结构、人员构成等诸多因素,各部门公布的最终绝对数字的高低并不必然说明相关工作的优劣。缺乏权威部门把关,“自说自话”的数据难逃选择性公开的质疑。
一位新浪网网友说,一些部门对“三公”公开一拖再拖,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既无压力,也无动力。对这样的部门,不能光谴责了事,最有效的办法是制定明确的细节和公开的标准,以问责机制强力推进。我们期待对没有公开的部门、数据造假的部门来一场“问责风暴”。
实际上,“三公”经费属于应当重点公开的政府信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行政机关 “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行为明确规定了罚则:“由监察机关、上一级行政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行政机关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名网易网友说,若不追责,“三公”公开不能进行到底,政府威信扫地。国务院应该对不符合“三公”公开规定的部门进行严格行政问责,必须要有官员为此承担行政责任。此外,人大不能失声,要实行监督、质询权。媒体和民意的舆论监督也要持续跟进。
人民网网友“仁文主意”提出,香港公开“三公”经费的形式值得学习。香港公布“三公”经费是真心实意地接受老百姓的监督,他们认为只有说得越详细、越具体、越明白,老百姓才看得越认真、越满意,才能从中发现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样才有利于政府工作的改进和提高,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府。
一名民意中国网网友提出了这样一个“四步走”的构想:“三公”公开只是第一步;我们要做的第二步,是监督公开的程度;第三步是考查公开内容的真实性;第四步是促进公开制度和机制的形成。而保证“四步走”顺利推进的关键,就是问责。“没有问责,就没有执行力;没有问责,就容易懈怠。”
漫画:赵顺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