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07月28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微博“正效应”:记录感动传递温暖

本报记者 骆沙 实习生 赵鲁倩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7月28日   11 版)

    两三年间,微博这种“自媒体”从无到有,风生水起。

    今年3月,国内最大的两家微博运营商宣布:其用户总数分别突破一个亿。在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公众如何把握手中权利,为社会传递积极力量,已成为微博发展中亟须面对的议题。

    近年来,与微博相关的新闻事件层出不穷,其中不乏令人感动的瞬间。

    2011年春节期间,由中国社科院学者于建嵘教授所发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得到了网友的普遍关注,近100万名网友加入了此次“微博打拐”的行列。网民的关注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舆论传播力量,并吸引了多家传统媒体跟进。

    “在此次事件中,全国各地的网友们自发展开打拐行动。虽然民间力量仍显得较为分散而非专业,但通过微博的凝聚力,这股力量与公安部门、媒体、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等多方力量‘汇合’,对整个事态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说。

    除此之外,在日本大地震中,微博之力也不容小觑。

    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微博成为第一时间发出声音的媒体。通过某微博网站,由东京发出的消息数量曾一度达到每分钟1200条。

    “由于最初发布的许多信息是未经核实的,一部分微博用户又自觉承担起了揭露不实信息的责任。”竹立家说,“比如,在地震发生当天核电站并未爆炸,但却传出了所谓‘日本核电站发生爆炸’的视频,并被大量转发。随即就有网友指出,这其实是日本某地一炼油厂的爆炸视频,谣言顿时被击破。”

    随后,在大地震发生次日,中国国际救援队也通过微博第一时间确认其赴日救援的消息。之后的5天内,该微博共发布300余条信息,给关心救援行动的公众吃了一颗“定心丸”。“在之后的抢盐风潮中,诸多微博用户也通过不断转发有关‘中国食盐库存充足’和‘盲目补碘无助于防辐射’的消息,与传统媒体‘合力’辟谣。”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昌凤说。

    对于微博带来的“正效应”,来自内蒙古包头市的退休教师王江深有体会。

    2007年,因为双上肢及左下肢残疾,王江提前离开了工作多年的教师岗位。“这几年来,一个人呆在家里,我经历过很多次心情沮丧、失落的时候。”他说。

    2011年5月,在朋友的鼓励下,王江开通了个人微博。“我的本意只是想通过微博打发时间。在浏览很多公众人物的主页时,我无意中看到了张海迪大姐的界面,便对她加了‘关注’,并多次给她留言、倾诉生活中的不便和痛苦。”他说。

    让王江意外的是,5月27日,他收到了一封来自张海迪的回信。“在回信中,她一再鼓励我要快乐地生活。她告诉我说‘对于病痛和困难,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去克服。健康人也会有巨大痛苦。所以我们要好好活着,并让生命有意义。’几个月来,她不厌其烦地开导我,对我的鼓励很大。”

    对此,张海迪坦言,“我写博客六年了。每当看到那么多朋友关注自己并给予问候,我总会非常感动。今天的社会人与人之间更需要温暖的友谊,心灵的关怀。我认为微博是生活的另一扇窗口。在中国残联工作,我很重视微博里的一些残疾人的声音。我们要努力把残疾人工作做好,让残疾人兄弟姐妹看到未来的光亮。微博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渠道之一。”张海迪说。

    “在微博这个扁平化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拥有了更多可能。在这个事例中,如果没有微博,他们的人生可能不会有任何交集。这也是微博所带来的积极效应之一。”竹立家说。

    “由于微博具有的‘核裂变’式的传播效果,我们更应当关注如何将这股‘能量’转化为‘正效应’。事实上,近年来我国诸多部门、行业都已逐渐跟上微博发展的步伐,良性互动日渐增多。在微博领域真相和谣言的多次角力中,我们曾多次目睹理性用户和负责任的经营者击破谣言的情况。我们期望微博世界能出现更多令人感动的美好瞬间。”中国互联网协会秘书长助理石现升说。

    微博的积极效应在政务公开中也有所展现。据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3月20日,全国范围共有实名认证的政务机构微博1708个,政府官员微博720个。

    在“网络问政”日益受重视的情况下,诸多公众选择通过这一途径与政府机构、官员进行互动。以公安系统为例:2010年2月,广东省公安系统开设我国首批公安微博群,3个月内,粉丝总数便超过10万人,评论总数超过3万条;此后,“平安北京”党政机构和官员微博在新浪网开通,20天访问量即突破210万人次。

    “通过网络这个开放式平台,公众得以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表达出来。网络意见中存在各种声音,我们看到更多的批评和建议。民意得以多元化表达,是公民社会的良好开端。”张海迪说。

    “目前,微博的发展还谈不上成熟。由于发布信息门槛较低、监管仍不够成熟,微博在推动社会事件良性发展的同时,也多次发生网民盲目追逐未经核实消息的事件。比如在‘金庸被去世’、‘出血性大肠杆菌入侵北京’等负面事件中,微博的使用者和经营者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竹立家说。

    “网络传播的低门槛可能导致诸多问题的出现,这些都是社会管理中面临的新课题。这个140字的开放性平台决定了参与者的多样性,必然会出现言论的多样性。但无论如何,我们肯定微博存在的积极意义。这个公众交流的平台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社会减压阀’的作用。”张海迪说。

    “技术发展为公民行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见证了公民意识成长。但我们仍需要时间学会善用手中的‘麦克风’。”石现升说。

中国提前58秒迎接第一缕阳光
推动“三公经费”公开的公民样本
“宝贝,我们接你回家!”
微博“正效应”:记录感动传递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