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07月29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他在遗言中仍交代飞行安全

——追记空军航空兵某师装备部原副部长徐建平

特约记者 李国文 通讯员 李强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7月29日   06 版)

    “老徐吐血了,吐了一盆多!”今年2月26日晚上11点,刚从飞机排故现场回家的空军航空兵某团机务处仪表主任曾荡波接到徐建平妻子的电话。

    “我马上到。”挂断电话,曾荡波来不及换衣服,穿着工作服直奔空军总医院。

    推开病房门,徐建平正躺在床上输液,脸上不见一点血色。

    见到曾荡波穿着工作服走进来,徐建平一下子有了精神,急忙问道:“你怎么穿工作服呢?飞机有什么事?”

    面对这位二十多年的战友,曾荡波深知徐建平刨根问底的脾气,他赶紧解释说:“是飞机操作系统有点儿问题,已经处理好了。”

    “怎么弄的?操作系统什么问题啊?一定要注意啊,大修过来的飞机一定要把握好!”此时的徐建平全然不知他的生命只剩下不到7个小时。

    那一夜,北京小雪。次日早晨6点30分,当机场的战友正在为飞机除去薄雪银装时,徐建平却已被医生盖上了一幅白布,永远地离开了他心爱的飞机。

    蓝色的工作服、对问题刨根问底、细致入微的叮嘱、忘我的执著,曾经是徐建平28年机务生涯的常态,曾经为徐建平创造了11次立功的奇迹,曾经让徐建平带队圆满完成年均6000多小时的飞行保障任务……但在那天早晨,这一切都成为他对生命的最后道别。

    不能让外国人看低中国军人

    今年2月中旬,由徐建平团队改装完成的某新型飞机在某机场呼啸升空,标志着我航空兵部队运输保障能力又有新的提高。当飞机首飞成功着陆的那一刻,大家不约而同地说,赶快把这个消息告诉病情危重的徐建平,因为这一成功是他用命换来的。

    去年10月30日至12月26日,时任空军航空兵某师装备部副部长的徐建平,带队赴国外执行新机改装任务,其间他突感腹部剧烈疼痛,身体极度不适,几乎无法进食和睡眠。为了不影响改装任务的顺利进行,他强忍病痛折磨,最终带领团队以优异的成绩全部通过考试,圆满完成了任务。然而,回国第二天,徐建平被确诊为肝癌晚期,当日被送进医院后就再也没有出来。

    徐建平所在的空军航空兵某师,是一支有着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的部队,主要担负军事值班、人工增雨、抢险救灾等多种飞行任务,是一支重要的空中运输力量,责任重大。作为这个优秀群体的杰出代表,徐建平28年如一日,始终把“绝对忠诚、绝对可靠”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

    在赴国外执行改装任务期间,一次私下交谈中,外方教员透露出中方改装不好这么高端的装备的想法。一句不经意的话,让向来不服输的徐建平顿时涨红了脸,他对同行的战友说:“不能让外国人小瞧咱们,更不能让他们看低了中国军人。首批改装,成败关系着国家荣辱与安危,大家宁可少睡点觉,多掉几斤肉,也要把新机搞懂弄通!”

    在随后的56天时间里,年近半百、从来没有维护过这种机型的徐建平全身心投入到改装学习中,他每天第一个走进教室,最后一个上床睡觉,一边强忍着病痛折磨,一边带领团队刻苦钻研。最终他以总评93.5分的高分名列第二,并带领中方改装人员获得维修证,赢得外国专家一片喝彩。

    脱了军装,我就不是徐建平了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地方飞机公司尤其是外企公司薪水节节攀升,这对于同是干机务工作、在部队拿着不高工资的军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1992年8月的一天,徐建平的妻子刘永红兴冲冲地对他说:“我们单位同事去国外一家航空公司了,他在那里做管理。听说那儿很缺机械师,像你这样有工作经验的,去了每月能拿3000多元,他让我劝你转业算了。”

    每月3000元,在那个年代是个不小的数目。徐建平的回答却很干脆:“不去,我就愿意在部队干。”刘永红急了:“在哪干不是干啊,那儿工资高,干嘛不去?”徐建平瞪了妻子一眼,说:“我不是跟你说过吗,部队培养了我,这里有我的事业,有我的理想。”

    刘永红还想追问,徐建平的倔劲上来了:“别再跟我提这茬儿,人活着不光是为了钱,脱了军装,我就不是徐建平了。”

    在之后的几年里,那家公司的月工资不断上涨,甚至过万,而且刘永红原来的同事也一再说,只要老徐过来,马上就可以工作。可徐建平早已将这事儿忘了,他正在部队机务岗位上干得热火朝天。

    近年来,他带领机务官兵圆满完成西南抗旱、玉树抗震、舟曲抗灾、世博会、亚运会等飞行保障任务,确保了每一架次飞行的万无一失,续写着该师连续59年重要任务飞行无安全事故的纪录。

    任何隐患都不能跟着飞机上天

    空军的机务人员,一手托着国家的财产,一手托着战友的生命。作为一名担负重要任务部队的机务工作者,徐建平深知机务工作的重大责任和保证飞行安全的特殊意义。

    2003年,该师一架飞机送国外大修,因为部分部附件寿命统计方式与外方不一致,对方提出必须更换相关机件,导致维修经费大量增加,大修时间也因此延长了6个月。这件事对徐建平触动很大:只有加快质量控制信息化建设,才能让老旧装备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他决定开发全新的飞机部附件数据库,将每架飞机的所有寿命件数据都录入计算机。

    然而,每架飞机有上千个履历本、好几万的数据采集量,加上多次串件,在队所有飞机的相关资料,要全部查清并输入数据库,简直是个天文数字。见大家面有难色,他说:“超寿机件关系着飞行安全,困难再大也要干。我们就要有点愚公移山的精神,下决心把它干成、干好。”他和质控人员向团里立下“军令状”,全力以赴投入数据库建设。经过80多天的艰苦努力,硬是把摞在一起有10多米高的飞机部件资料数据录入计算机,最终实现了飞机部附件质量监控数字化管理,使检索周期由16小时缩短为3分钟,为后续机队的使用和大修提供了准确可靠信息,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

    在战友眼里,徐建平把飞机看得比生命还重,可以不吃饭、不睡觉,病了可以不休息,但绝对不可以降低工作标准,绝对不能打破“故障不过夜、故障不上天”的铁律。

    2003年,徐建平带队到国外监修飞机,检测过程中发现液压系统压力不稳,他当即提出质疑。外方专家说:“这不算什么问题,也不影响飞行,我们不予考虑。”徐建平一听就急了:“任何隐患都不能跟着飞机上天,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不接收。”在他的强烈要求下,厂家只得排除了故障。事后,那位外方专家感慨地说:“他这一关还真难过!”

    每次维护飞机,徐建平都要求机务人员认真检查每个部位,不放过任何疑点。他摸索出了“厘米检查法”,对飞机的关键部位坚持一厘米、一厘米地检查,再小的问题都要追根溯源,不漏掉任何隐患苗头。

    2004年12月9日深夜,一架飞机转训归队后,检查过程中有人向徐建平反映,发动机油滤中的金属屑比以往稍多了一些。虽然没有超出标准值,可徐建平仍盯住不放,组织机务人员对发动机传动系统进行了仔细检查,发现了传动机匣里存在磨损的重大隐患,避免了一起可能发生的空中重大险情。

    28年来,徐建平检查排除各类故障隐患累计千余起,为确保飞行安全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护墙”。

    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徐建平惦记的仍然是飞行安全。在弥留之际,他还对前来看望他的师装备部空中机械师检查主任沈海滨说:“老沈,飞行安全以后就靠你们了!”这样的遗言,让在场的所有同事和亲人热泪盈眶。

    2011年2月27日早晨6点30分,徐建平年仅48岁的生命戛然而止。

    如今,徐建平生前为之拼搏的改装的新机已在祖国的蓝天翱翔,创下了从列装到形成战斗力最快的纪录;他摸索的“厘米检查法”、创建的飞机机件质量监控数字化管理系统,已在全师机务维修系统推广……

温家宝的讲话
温家宝到“7·23”事故现场悼念遇难者
事故能否处理得好 关键在于能否让群众得到真相
“7·23”事故源于温州南站信号设备有严重缺陷
国家建立烈士褒扬金制度
第十一届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启动
建行“e路通”杯大学生网络商务应用大赛落幕
深圳大运治堵“反弹琵琶”
第三届十佳播音员主持人评选启动
他在遗言中仍交代飞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