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07月30日 星期六
中青在线

爱恨交加中青报

吴永亮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7月30日   02 版)

    1980年高考后,我如愿成为一名军校学员。在军校,迎接我们的除了直线方块式的军旅生活,还有《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等报纸。中青报以活泼的版式、关注时代步伐的内容,一下子抓住了学员们的心。

    1981年1月4日,中青报推出《星期刊》,开篇是《做个好朋友——致读者》,这个标题让人感觉非常熨贴。《星期刊》内容丰富,上至天文下到地理,无所不包,且文章大多短小精悍。“容易读错的字”、“易混淆的词”等小栏目我还记忆犹新。

    班里12个人,只有一份中青报,谁先抢到谁先看。我们还是全校的队列标兵班,训练十分辛苦,可谓“眼睛一睁,忙到熄灯”。我只好在战友进入梦乡之后,挑灯夜战。我把中青报叠成巴掌大小,头顶着被子,一手持手电筒,一手拿着报纸,看完一面,再打开重新折叠,不一会儿便汗流浃背,跟“洗桑拿”似的。

    一天晚上,看着看着我就睡着了。从被窝里透出的光线把秘密捅了出去。第二天,迎接我的便是做检查。由于刚入军校时表现不错,我是全队的入党培养对象。这次检查还是我生平的第一次。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几天后,教导员说学校为节约开支,1982年不再订中青报。我一听,心里特别堵得慌,提笔便给中青报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迫切希望订阅报纸的心情。没想到,这封信从报社转到总政治部,再从北京转回济南,最后转到教导员那里。教导员还因此受“连累”,我的入党的机会也没了。

    就在对中青报稍带怨恨的时候,我收到了中青报的一封回信。信中对我热爱中青报表示感谢,还夹带了一枚《中国青年报》1982年出版日期基数对照表,封面为范曾的《伯乐察骥图》。这张表虽小,但对我的抚慰之情至今难忘。如今,翻出它来,29年前的一幕幕便在眼前浮现,那点怨恨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后来,信受到了学校领导的重视,学校压缩别的开支来保证订阅中青报。毕业后,无论我到了哪里,中青报都一直陪伴着我,不离不弃。1998年,我转业到山东省新闻出版局报刊管理处工作,我毫不避讳地说中青报是我的最爱,常常把它挂在嘴边,写在文章里。

    多年来,我将中青报的优秀文章、图片进行扫描,或将电子版存档,分门别类地存入库中,作为我上课做课件以及写作时引用素材的源泉。

    如果说,中青报曾经带给青年时的我一些小小曲折,那么,如今我已中年,中青报传递给我的是一份酿制的陈年甘醇。这甘醇必定会越来越香甜,越来越醇厚。

    (作者系山东省新闻出版局报刊管理处副处长)

    “寻找《中国青年报》金牌读者”活动正在进行中,参选材料请发送电子邮件至cydreader@163.com或邮寄至:北京市东直门海运仓2号中国青年报社发行部收,邮编:100702。详情请登录中青在线www.cyol.net查看。

科学之光永不消逝
“小邮包,大民生”
爱恨交加中青报
中国女子水球队首获世锦赛银牌
吉林帮扶百名贫困学生圆梦大学
皖浙青年徒步新安江共护母亲河
中韩大学生国际夏令营在京沪川展开
“纸糊”的安居房
一名90后士兵的责任与担当
春蕾优秀女教师在京接受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