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给学生讲矿泉水的生产过程,我有发言权了,因为这是我亲眼所见。”虽然就住在武汉一家食品公司的附近,纱帽山小学语文教师张莉还是第一次走进公司,参观一瓶瓶的矿泉水是如何走下流水线的。
今年暑假,武汉市汉南区教育局为全区24所中小学的1300余名教师布置了一项特别的“暑假作业”:上千名教师和张莉一样走进农村、社区、企业,体验生产生活,“走出教育看社会,走进社会看教育”,并最终形成调查报告。
汉南区教育局副局长蔡明畅介绍,现在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同时教师的生活路径多为“两点一线”。在信息社会,教师光围绕课本讲课是不够的。比如,讲农村,老师不知道现在的农村发展到什么程度;讲工厂,老师自己都不了解现代化的工厂是什么样子。
汉南二中副校长周文明是个漫画家,校园里的“庸”、“懒”、“散”是他笔下的讽刺对象。在他看来,教师不是没有责任意识,而是暂时“冬眠了”,需要被唤醒。
头戴草帽,手持锄头,肩膀上搭着毛巾,他们不是农民,而是汉南二中的老师。凌晨5点半,汉南二中的全体老师便在校长严承艾的带领下前往汉南区陡埠村的农田。蹲在芝麻地里拔草,时间一长,腰酸背痛。在棉花地里,套种的玉米长得比人还高,进去时间不长就会大汗淋漓。
田间劳作的辛苦,让老师们体会到当农民的不易。与农民面对面的交谈,让他们了解到家长对教育的重视和期待。
走进学生的家庭,也让教师受益匪浅。纱帽山小学教师韩新春是武汉“十佳”班主任之一。小宇(化名)是一个让她头疼的学生,总是喜欢把同学的东西藏起来,还经常在班上捣蛋。
到社区了解情况后,韩老师才知道,小宇的父母离异后长期在外打工,爷爷中风在家,他和奶奶相依为命。小宇对父母充满了怨恨,他还经常对别人讲:“以后我长大了,我挣的钱只养我奶奶,不给他们。”
“我总是‘骗’他,父母给他打电话了,给他生活费了,让小宇减少对父母的仇恨。”小宇的奶奶无奈地说。自从父母离婚后,小宇从未喊过他们一声“爸爸妈妈”。
了解情况后,韩新春对小宇更多了一份关心,还经常给他讲道理,理解父母的苦衷和体谅父母生活的不易。
通过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韩老师把小宇的爸爸从外地“请”回来了,小宇看到爸爸的一刹那,泪流满面,终于叫了一声“爸爸”。
“以前的教育方式多半是命令式的,现在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开放式的体验,让教师去观察、感悟、思考,克服职业倦怠,提升职业责任感和幸福感。”蔡明畅说。
本报武汉7月31日电
本报记者 甘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