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1年08月01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中专生刘好营的发明成果和袁隆平的作品一起在博物馆收藏展示,研发设备惠及几万农户——

职校生尖端科技成果农民免费用

实习生 范红玉 本报记者 雷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8月01日   11 版)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作品展洽会上,淄博市工业学校毕业生刘好营与其指导老师索亚敏共同研发的日光温室自动控制设备在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金牌。

    鲜为人知的是,因其独特的价值,几年前这一作品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在4号馆的正中央,和著名科学家袁隆平的作品一起陈列展示,成为职业院校科技创新成果的一个代表“符号”。

    直到现在,对于突然落在自己头上的光环,已离开淄博市工业学校10年的机电专业毕业生刘好营依然有些不适应。

    作为一所中专学校的毕业生,一直以谦虚、老实著称的刘好营根本没有想到,在28岁的时候,自己所研发的设备会得到那么多“大牌专家”的认可和好评。

    据刘好营的指导老师索亚敏介绍,这套日光温室自动控制设备由微型电脑控制,可根据传感器的测量结果自动调节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和光照,从而为温室作物提供稳定的生长条件,保证作物的稳产高产。例如,在无人操作的情况下,如果传感器测量到室内土壤湿度过低,则会自动启用灌溉设备为土壤补充水分,室内温度过高,设备就会自动为大棚排气通风。

    这项具有高科技含量的自动化设备,其研发源头可追溯到1999年。

    当时,刘好营正在淄博市工业学校读书。生在闻名全国的蔬菜种植之乡,刘好营见惯了农民种植温室大棚的劳累和辛苦。他想,如果能发明一种能够自动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照的装置就好了。带着这种朴素的美好愿望,刘好营在学校参加了索亚敏老师主持的科学发明小组。

    为了解决问题,索亚敏去当地一所大学向一位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教授求教,教授听了他的介绍表示“难度太大”,还委婉地劝他放弃,认为“职业院校完全没有必要做这些,而且也不可能完成”。

    这反而激起了师生二人研发的勇气,师生俩开始苦练“内功”,找资料、恶补知识,所有的技术难题终于在实验室里一一攻克。

    最终,他们成功研制出了日光温室自动控制设备。2000年,该成果参加“山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一等奖。农业部在对这项技术作了深入了解后,肯定了其推广价值,决定收藏他们的发明成果及模型。后来,模型被陈列在4号馆中央的位置,得到广泛肯定与好评。

    2001年,该成果申请获得了国家专利。之后,就不断有商家想要购买此专利的使用权,其中不乏愿意出高价的香港和日本厂商。

    “如果转让发明成果,所生产出的产品价格肯定会相应提高。农民会买不起这个产品,这和我们发明这项成果的初衷不符。”最后,他们一致决定,让广大农民免费使用自己的发明成果。

    但是,在当时,索亚敏师生的决定没有得到人们的理解和认同,推广科研成果成了外人眼里典型的“不务正业”,不过他们还是想尽办法把这项成果推广了下去。

    山东是蔬菜大棚种植大省,温室大棚随处可见。而今,刘好营师生的研究成果已在以淄博为中心的部分地区惠及周边几万户农民。

    对此,刘好营说:“索老师和我直到现在也没有后悔过,因为我们为广大农民做了件让他们‘轻松’的高兴事儿。”

    即使已经取得成功,但索亚敏师生十年来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对这套设备各方面功能的改进,历经十年精益求精的磨砺,此设备的精确度日臻完善。

    2011年6月底,得知今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作品展洽会可以以作品为单位参赛,他们决定携带改进后的设备参加,并一举夺得金牌。

    曾经,读中专的刘好营羡慕过那些上大学的同学,但是当放假时听他们抱怨学校生活的“无聊空虚”时,他心里的纠结开始渐渐散去,“尽管选择不同,但只要肯付出,职校生也能做得很好”。

    对现在的刘好营来说,研发这套设备的成功和为此得到的荣誉已成为自己宝贵而又美好的青春记忆。

    在校的学习经历带给他的还远不止这些。

    毕业后,由于跟随索亚敏老师为当地部队成功研发了一些科研成果,刘好营被破格选拔入伍,作为技术人员到内蒙古一发电站工作。在两年的军旅生涯中,他在学校学到的过硬电子电工技术再一次让他找到了价值感和成就感,“那个地方连续停电两三天是很正常的事,但是我在那儿的两年里,我们一次电都没有停过。”

    复员后,依照政策,农村户口的刘好营需要自己解决工作问题,凭借过硬的电工电子技术,他很快就被当地一家知名制药企业看中。

    现在,刘好营获奖的事情,单位和同事依然全不知情。作为一名普通职工,刘好营认为这件事和公司利益无关,没必要告诉领导和同事。成绩只代表过去,“努力才是永恒的,一切得向前看。”

实习生 范红玉 本报记者 雷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年08月01日 11 版

一位江苏高职招办主任自述:尴尬并纠结着
职校生尖端科技成果农民免费用
石家庄中小学全面试水普职融通
当文科遭遇理工科的评价标准
火车站上演“高校生源争夺战”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携手Infoteria公司共享新型教学内容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