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科高职的教育教学与理论建构学术研讨会”上,北京师范大学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和震认为,现在,教育行政部门往往用办理工科高职的标准、模式去衡量发展文科高职,必然会面临“牛头不对马嘴”的尴尬,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分类研究、分类规划管理和评价,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到一定水平和阶段的必然产物。(《中国青年报》7月25日)
笔者以为,不仅是国家的教育行政部门,在同一所学校的行政管理部门,也存在这种管理标准的尴尬,我们不仅要对高等职业教育加以分类,实现文科高职与理工科高职院校各有其独立的评价体系和发展模式,也要关注理工科院校文科专业的设置与发展,用独立的评价标准去衡量。
笔者是一线文科教师,曾就职于一所文科类高职,现就职于一所本科院校,教授基础学科,属于公共课程。笔者更愿意从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教师职称评定的角度来谈这一现象。其实,在一些以理工科为主的本科院校,其文科专业的发展也是以理工科的标准来衡量。
笔者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就读于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按照学校的规定,各个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前都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但是,研究生培养并没有依照各个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专业发展的标准,这对人文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求较高、难度较大。而据我所知,学校在教师的职称评定上也是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文科教师向学校反映实际情况,往往也会被学校行政部门以“人文专业科研能力太弱、亟须提高标准以促进学科的科研水平”为由予以驳回。在这种情况下,文科教师大多有太多抱怨,认为学院不重视文科专业,不过是学校发展的一个陪衬、一个摆设,逐渐会产生自卑感。
出现此种情况,一是因为学校领导对文科发展的规律不甚了解,学校对文科的专业发展也未能形成一套完善的计划和方案,只是简单地以理工科的标准来衡量文科。二是文科专业自身的发展也有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一般意义上所讲的文科通常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人文科学是指那些有着强烈的价值取向、知识保留程度比较大的学科,如文学、语言学、哲学、历史学等,其内容相对稳定,创新性相对于社会科学来说比较小,其应用性和可操作性也不如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则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与社会发展和运行直接相关,如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教育学等,它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并尽可能地保持价值中立。
在当前以科技创新、科研成果、科研立项为主要论调的现实语境中,文科教师自身的发展和评价所遇到的阻力和困难就可想而知。笔者这里并不是想要为文科的评价体系找一些理由和借口,更要指出的是这种“文科以理工科为导向”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的弊端。毕竟,文科高职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专业设置与建设管理是文科高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科研与职称评定则是文科类高职专业建设与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如果不对文科和理工科专业建设加以分类,这个大前提、大方向不对,就必然会导致高校教师科研业绩评价体系中存在着衡量标准单一化、评价方法简单化、评价数字化、成果评定时间短、评价具有随意性等一系列的问题。
当文科高职和理工高职使用同一评价标准时,这种尴尬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在国家立项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条件、标准显然是为理工科高职量身定做的情况下,文科高职的发展必定会一直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因此,国家应尽早进行统一规划、分类指导、专题研究,建立文科高职评估标准与长效研究机制,同时,也希冀理工科院校更加注重人文专业的发展与建设,以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若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