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市城管部门宣称30792块路牌都要更换,而且首批325块路牌更换花了98万元。有媒体就此报道称,“南京将更换3万多块路牌,每块花费3000元引热议”。南京市城管局紧急对此作出说明,关于1亿元的说法,是一个误读。(《扬子晚报》8月1日)
南京市城管局的简要说明中指出,关于1亿元的说法,这一数字从未发布过,路名牌规范设置是一个有步骤分阶段的系统工作,不可能一步到位。“要根据试点的情况来定,主要是老百姓的满意度,以及第三方审计的情况。之后才能做下一步的路名牌的方案。目前无法做出预算。”
这样看来,虽然可能真的属于误读,也并非完全无中生有。南京今年起利用3年时间,对全市路牌逐步规范统一是不错的。目前已经更换320多块,投资98万元人民币,平均一块路牌花费3000元左右,也是不假的。于是,人们就此推论,南京市共有道路7265条,共需规范设置路牌30792块,全部更换岂不是将接近一亿人民币?
现在,媒体上常常发生误读的情况,所以也常常看到官方辟谣。就以南京为例,短时间内就发生了两次误读。前几天,官方说了,网络上流传的“南京市将花1亿元粉刷房顶”是“谣言”。这些误读是怎样发生的呢?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真的误读,由于信息不对称,或者是老百姓了解的信息太少,只能靠自己的想象去猜测,谣言也因此产生。要改变这种误读,就需要完善政府信息的发布,而不只是让老百姓提高觉悟、提高识别力。还有一种“假”误读,就是官方故意放出试探气球,以测试民意。如果反对意见过多,就以“误读”来收场。
不过,我以为,对于真正的误读,政府也不必难过。第一,只要把真实情况告诉公众,误读马上就可能消除,当然,有时候仅靠语言还不足以消除误读,老百姓可能还要“观其行”的。第二,应该从老百姓误读中读出民意。如果误读的结果是,老百姓很高兴、很满意,这就表明老百姓是欢迎、希望误读的情况出现的,政府不妨顺应民意,把误读变成“正读”;反之,如果老百姓误读之后持批评、反对态度,则说明老百姓不赞成误读的情况出现,政府决策时就要防止老百姓的担心变成现实。
举两个例子。早些时候,笔者在2011年上海土地交易市场首拍中发现,在土地“预申请须知”中,出现了出让期满后“出让人收回并补偿相应残余价值”甚至“出让人无偿收回”的规定,而且收回的范畴包括“土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于是误读为“住宅用地到期无偿收回”。这虽然是误读,却反映了老百姓对住宅用地“自动续期”政策不明的担忧。前几天,有人指出,“北京物价超纽约系误读”,这种误读正反映了人民群众对高攀的物价的不满和担忧。而南京关于城建方面的两次误读,都反映了市民对于城建中政绩工程的不满,这难道不应该让城市管理者警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