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顶,胸前,腰间,膝下……伴随着清脆的敲击声,两根擀面杖似的木头棒被舞成一朵花。
这里是陕西省延安市延长县张家滩镇下盘石村,“梆子舞”的发源地。
8月3日,参与“中央新闻单位青年编辑记者延安行”活动的百名青年编辑记者抵达延安,分成10个组深入10个村子。我所在的第一组,来到了下盘石村。
最初,人们在年三十晚上“打梆子”,用响声赶跑传说中叫“年”的怪物。慢慢地,“打梆子”成为下盘石人逢年过节的保留节目。
可惜,如今村里已经没有人知道,他们世代相传的“梆子舞”跳了多少年。
今年“七十差一岁”的郝景裕老人还记得,他“十一二岁就开始玩那个东西”。
说起年轻时打梆子的情景,郝景裕坐在村文化广场边的吊槐下手舞足蹈:“我会打的花样多,现在孩子们打得干脆,可是没有我打得好看。你们想不想看?晚上我给你们打。”
在下盘石村,几乎人人都会打梆子。但在郝景裕眼里,他们只是“上下打打”,从前“跳起来上下左右打”的漂亮动作已经快失传了,只剩下几位老人还会,“现在年轻人不练这个。不是不愿意,是没有师傅教,他们也没有时间学。”
郝景裕“也不是没想过收个徒弟”,但他一直“瞅不下个人”。学梆子,太小的孩子没力气,十五六岁才合适。可是从小学开始,孩子都去镇里上学了。这些天,郝景裕天天蹲在文化广场旁边看放假回来的孩子打球,他“瞅下”了16岁的王超和19岁的郝黎硕。“这俩孩子灵泛,能行!”郝景裕叮嘱他们好好练,“不然等我死了,梆子就要失传了。”
“听着觉得心里特亏欠。”坐在旁边的郝黎硕告诉记者,“现在年轻人很少会唱民歌、打梆子。我觉得我们把传统文化都丢了。”
郝黎硕对梆子是有感情的。四五岁那会儿,他看见大人们打梆子,就像个小尾巴一样跟着比划,回到家还会意犹未尽在床上蹦蹦跳跳地学样——和其他下盘石人一样,郝黎硕从来没有拜过师,他的“梆子舞”都是自己看会的,“那时候梆子特好看,花样很多,像安塞腰鼓那样。”
村里的文化广场建成之前,扬场就是梆子的舞台。郝黎硕记得,有一次过节,扬场正中点起了篝火,大家围着篝火打梆子,整整一个晚上都没觉得累,可是一到家就“倒在床上睡着了”。
后来,郝黎硕去县城里读中学。他觉得城里孩子的童年“没意思”。“我经常和他们开玩笑,说我们村是‘天下第一村’,也给他们讲我们村的梆子。”
王超是下盘石村的“外孙”,每年假期他都泡在这里,和村里人一起打梆子。“第一次看的时候就觉得特好看、特有气势,看了一个小时就学会了。”今年元宵节,王超跟着下盘石村梆子队去县城参加拜年汇演,一跳就是一天,但他没怎么感觉累,“听着梆子的声音,心里就特别高兴”。
现在,郝黎硕和王超是下盘石村梆子队最年轻的成员。“我很怕梆子失传。”郝黎硕语气有些沉重,“唱山歌啥的不会就算了,梆子可是咱下盘石独有的特色文化,要是断了,就再也找不到了。”
郝黎硕说:“等以后走出去了,人家问陕北有什么特色,让我来上一段儿,要是不会跳,那多给咱陕北丢人啊。”
只要有时间,郝黎硕肯定会参加梆子队的训练。他还想着,将来等自己有了娃,一定也要教他打梆子。
本报延安8月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