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参加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来自全国110所高校的505名中国运动员中,既有庞伟、何冲、陈若琳这样的奥运冠军,也有北理工里拥有多年职业联赛经历的足球队员,更有像旗手王宇一样,接受了从小学到高中到大学完整教育的真正大学生运动员。最近十几天里,这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将在中国最年轻的城市,与全世界的青年一起享受运动的激情。
因为体制的特殊性,我国参加大运会的运动员,无一例外,确实都是大学在籍学生。但与此同时,这些运动员与其他国家的大学生运动员的差别,又十分巨大。
一直以来,我们把大运会等同于奥运会、亚运会、世锦赛一类的比赛,重视其竞技性。其实,对大运会来说,更为重要的各国大学生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增加彼此间的了解和友谊。如果为了争取更多的金牌,那么,运动员的身份是否名副其实自然就不太重要了。
可以看到,相对于从前,官方对大运会性质的认知,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在某些操作层面开始与世界接轨。比如说,本届大运会的开幕式,就没有燃放焰火,也没有邀请歌星,节俭与务实了许多。又比如说,参加大运会的运动员中,属于专业运动员乃至国家队的队员的比例在下降。反之,属于真正大学生的运动员则越来越多——这从一些运动员名单里,完全陌生的名字越来越多上可以看出。
真正的大学生运动员越来越多是个好现象:它不仅表明我们的体育观在悄然发生变化,不再是嘴上说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与此同时,它在客观上也有利于让参加大运会的各国运动员,在一个更加公平的环境里进行竞争。最为值得一提是,参加大运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对学校体育可以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有利于体育的大众化、社会化。
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的某一届大学生运动会上,我们参加足球比赛的其实就是我们的国家二队。那届大运会上,这支名为中国大学生队实为中国二队的足球队,最后还夺得了比赛的铜牌。假如仅仅是看比赛成绩,那么我们应该举国欢腾,因为中国足球——男足什么时候取得过这样辉煌的成绩?可假如我们的对手,是些在校大学生,他们中的多数人踢球,不过属于“玩票”性质,人家并不在乎金牌银牌还是铜牌,那么,得到铜牌的我们,是不是会自感无趣?
所以,今天中国参加大运会的运动员中,专业运动员的比例越来越低,真正的大学生运动员的比例越来越高,是一个喜人的现象。期待未来的日子里,奥运冠军、国家队选手这些专业运动员以及职业选手,彻底从大学生运动员中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