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短道速滑队的内讧,最终以领队王春露的被调离,暂时画上了句号。可以预料的是,“打架事件”主角王濛将会在不久后回归国家队,毕竟冬运中心要想在索契冬奥会上保住短道队的成绩光环,还需要王濛冲锋陷阵。
抛开谁是谁非不论,仅从“奥运争光”的角度考虑,保住金牌教练和金牌队员当然要比牺牲一个领队重要得多。有了明确的价值衡量系统,取舍也就容易得多。
在体制内浸淫已久的王春露,想必很明白这个道理。奥运至上的权威性,于现今的中国竞技体育而言绝非说说而已。而事实上,奥运会至高无上的地位,也决定了备战奥运会经常是压倒一切的重中之重。
刚刚征战完上海游泳世锦赛的中国女子水球队,又马不停蹄地赶到深圳参加大运会。除了水球运动在大学校园实属冷门项目以至于人才奇缺的原因外,让她们在伦敦奥运会前多积累些大赛经验,也是尽遣国家队主力出征大运会的初衷之一。
中国大运会代表团的阵容里,的确存在这样一些队伍和人员,他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和心情享受大运会的大联欢氛围,因为伦敦奥运会已经在不远的2012年7月等待着他们。
不仅是中国代表团,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里也有这样的选手,大运会已被他们纳入伦敦奥运会周期的整体备战计划。想想也是,当大运会的个别项目甚至成为奥运会资格赛时,一些运动员的全力以赴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就难怪大运会还会有“小奥运会”的别称。尽管国际大体联一再强调争金夺银不是举办大运会的目的,交流与沟通才是办赛的根本。但大运会在项目设置上与奥运会的趋同,或许已经从一个侧面暴露了其“小奥运会”的属性。
本届大运会设置了24个大项,但除了国际象棋和健美操外,其余项目基本上延续了奥运会的设项安排。由于一些项目受场地限制或者专业性太强,在校园里普及程度并不高,以至于个别项目甚至出现需要主办方出面协调,才勉强凑出5个选手同场竞技的尴尬局面。
即便是竞技体操这样的热门项目,也因为高水平女选手普遍低龄化的缘故,使得中国大运会体操代表队不得不战略性地放弃团体赛,而竞技水准与选手年龄间颇难协调的矛盾,想必在未来的岁月里仍将存在着。
竞技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比赛的观赏性,国际大体联当然希望借助世界级高水平大学生运动员的表现,提升大运会的受关注度。但事难两全,既然大运会是大学生运动员的舞台,是全世界大学生的节日,放弃“小奥运会”的竞技高度并非是不可能做出的选择。更何况国际象棋和健美操这两个非奥项目在大运会上的火爆场面,足以证明大运会设项取之校园的可行性。
奥运会万众瞩目,“奥运争光”掷地有声,但并非任何运动会都需要追逐奥运会,沾点奥运会的光。而竞技属性最该被淡化的首先就应当是大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