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科大”)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拼搏奋进历程中,一个个书写辉煌的团队用汗水和坚实的足迹,探索出了一条闪光的自主创新之路。
这条路上所展示和凝聚的一切,将永远闪耀在中国和中国军队迈向未来的征程中。
创新需要底气更需要勇气
回首外国人把超级计算机卖给中国、却要求把机器锁在玻璃房子里的历史,人们深深明白,那正是中国超级计算机实现从追赶到超越的起点。
从极低的起点向最高的目标前行,不仅需要底气,更需要勇气。
别人没有的,我们敢不敢去填补空白?别人有的,我们能不能做得更好?在高技术发展的竞争中,谁说中国人不能成为领头兵?面对耸立在眼前的科技高峰,科大人牢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嘱托,决心向着世界一流进军。
上世纪90年代,对于大口径、高精度、复杂面形的光学零件,我国没有制造能力,许多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受困于此。针对这种情况,该校精密工程创新团队在李圣怡教授、戴一帆教授的带领下展开攻关。
要干,就瞄准世界一流。他们没有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而是跳过一、二代光学零件的制造加工技术,直接瞄准基于可控柔体制造的第三代光学加工方法。
10年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首次在国内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米精度磁流变和离子束抛光装备,形成了超精密光学制造成套装备的研制能力,突破了光学零件高效、高精度、无损伤制造的技术瓶颈,制造加工出超高精度光学零件,使我国光学自动化加工装备达到纳米精度的世界先进水平,成为继美国、德国之后又一个掌握离子束、磁流变两种制造加工高精度光学零件技术的国家。这一成果不仅使我国的光学零件加工不再受制于人,而且开拓了现代光学制造技术的新方向。
一个个“中国速度”不断刷新世界纪录:科大研制出的无人驾驶轿车,最高时速达到170公里;科大采取另辟蹊径的技术路线,使“天河一号”的软件通信速度比国际同类产品高210%……
一项项“世界一流”当之无愧:袁教授和他的信息物理与高能量密度物理创新团队经过近20年的努力,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一系列基础研究成果达到当前国际先进水平。
辉煌成就背后是不计自我的付出
现代科研,靠的是团结协作,讲究团队作战。在这个团队中,自私是致命伤。这是科大创新团队成员的共识。
研制超级计算机系统,是一个集中了一大批科技人员的大工程,即使被评为国家一等奖,最多也只能署15个人的名字。面对荣誉得失,团队成员总是胸怀坦荡:“工作是大家做的,能参与这样大的国家工程,感到很自豪。”
在每次科研攻关中,大家集智协作,人人献计献策。有的设计思想说不清到底该属于谁,所有技术上的难点最后都变成了科研攻关中的珍贵创新点。
事业在发展,技术在更新,但,有一种光芒从未褪色,有一种精神从未失去,有一种情怀从未改变——
那就是“胸怀祖国、团结协作、志在高峰、奋勇拼搏”的银河精神,那就是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个人选择与党的需要、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紧密相系的赤子之心。
这是一个心无旁骛的群体。
“到我们公司来吧,月薪是你几年的工资。”“抽空给我们做个项目吧,报酬相当于你在学校干一年。”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拥有真才实学的高学历年轻专家,各种诱惑时时存在。
然而,金钱与优越条件动摇不了创新团队成员扎根军营、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信念。近年来,该校派往国外学习的专家教授学成后全部按期回国。
这是一个不惧困难的群体。
2009年年底,该校研制成功的某新型雷达工程样机进入飞行试验阶段。
寒冷的冬季,没有完全封闭的机舱温度常常降到零摄氏度以下。每次飞行试验往往需要一个多小时,团队成员无不脸色蜡黄、呕吐不止。有一次,由于试验需要临时延长,简陋的装置无法供应足够的氧气,他们仍坚持在缺氧状态下完成了全部工作……这次试验,原定40个架次的飞行计划,他们仅用13个架次就圆满完成了全部试验任务,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经费。
这是一个饱尝甘苦的群体。
2008年夏天,某课题组远赴内蒙古大草原做实验,高原强烈的紫外线将他们脸部、颈部和耳朵的皮肤全部灼伤。久未与家人见面的罗博士回到家中时,1岁多的儿子吓得哇哇大哭,怯生生地盯着他看了十几分钟,才将他认出来。
1991年年底,项目研究最紧张的时刻,某课题组陈教授在出差前夕接到电话,得知母亲因患尿毒症住院。老家常德距离学校不算太远,但回去肯定会耽误科研进度。陈教授咬了咬牙,踏上了出差的列车。
一忙几个月过去。第二年3月,还是从电话里,传来母亲病逝的噩耗。那一刻,陈教授泣不成声。
在该校创新团队成员中,谁没有过这样的愧疚,谁没有过动人的坚守,谁没有过毅然的舍弃?
家与国、个人得失与集体利益是一组艰难的选择,但对于科大的科研人员来说,却无需选择。奉献是一个老主题,但它仍在衍生着数不清的新故事。
让创新融入各个领域
2月28日,我国首条中低速磁浮交通示范运营线在北京启动建设。这表明我国中低速磁浮交通系统具备了工程化、产业化的实施能力,我国即将成为世界上继日本之后,拥有中低速磁浮交通运营线路的国家。
为了这一天的到来,76岁的科大教授常文森率领团队奋斗了整整30年。
历经30年的自主创新与持续攻关,他们终于掌握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研制出磁浮列车原理样车,在国内首次实现全尺寸单转向架的载人运行。
然而,要让这一成果走出实验室、真正变成方便人们出行的新型交通工具,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有相关领域众多行业的参与。
1999年,科大与北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承担“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中低速磁浮交通技术及工程化应用研究”。双方联合国内17家科研单位与企业协作攻关,探索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支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合作模式,突破了工程化和产业化的一系列技术难题,实现了关键装备的全部国产化,为我国发展中低速磁浮交通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一“联姻”,迈出了科大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推动科研模式创新的实践步伐。
与天津滨海新区、湖南省共建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长沙中心,与湖南省共同研发大功率风电叶片……一系列军民融合项目的顺利实施,不仅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成功添翼,也为科大自主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银河之光”计算机文化节、“光之韵”科技文化节、机器人文化节、航天科技文化节、电子科技苑……漫步科大校园,创新文化无处不在。从满腹经纶的老教授、锐意进取的中青年专家到朝气蓬勃的青年学子,他们总是保持着一种创新激情。
根据测量数据解算出弹道上的多个点,再连点成线,曾经是导弹定轨中的基本常识。如果要提高弹道精度,就必须解算出更多的点。美国等国通过发展GPS等先进跟踪测量定位设备,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我国因为测量水平相对落后,无法满足定位要求。
有一天,该校数据分析技术创新团队的几名教授在计算机前调试解算结果。看着原本光滑的弹道曲线因为解算误差在屏幕上剧烈跳变,他们开始大胆地进行逆向思维:弹道不仅可以分解为成千上万个点,还可以分解为若干条光滑的曲线。能不能直接解算曲线,这样需要解算的参数是不是就可以大大减少?
正是这一有悖于习惯思维的思想火花,引导这个团队突破、创建了一整套“弹道节省参数建模与弹道跟踪数据自校准方法”,为我国弹道数据处理系统和系列卫星导航定位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手段。这一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实际上,科大每个团队的成果,哪一项不是思维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结晶?当创新成为一种文化,它已深深融入这所大学的血脉之中,成为科大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
本报记者 李雪红 通讯员 汪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