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异国他乡工作400多个日夜之后,8月1日晚7点多,徐震和浙江省首批赴利比里亚执行维和任务的18名警察一起回到祖国。
回顾一年多的维和经历,徐震用了一个成语:恍如隔世。形容归国后的感受,他用了两个英文单词:“Totally different”。
徐震,1983年出生,杭州边检站执勤业务五科的正连职检查员。他是我国边防部队派驻利比里亚的首位维和队员,也是浙江首批维和队员中唯一一名单兵作战的警察。去年他被派往利比里亚执行维和任务,在利比里亚首都的蒙罗维亚罗伯特国际机场警察分局工作,主要职责是培训、指导和监督机场及其附近的利比里亚国家警察执法,协调机场安保,保证机场安全,并负责利比里亚国家元首及联合国高层进出机场的VIP协调工作。
刚到这一警察分局时,由于当地人所说的英语夹带着浓重的口音,徐震“一开始,与当地警察存在交流上的问题,甚至无法读懂他们的值班记录”。为此,他利用一切机会与当地人聊天,掌握他们的发音规律。不到一个月,徐震便能单独出警,独立调查案件,3个月后就成为警局的重案负责人,专门负责重大案件的调查。
在近14个月里,徐震参与调查案件289起,其中,恶性案件就有134起。其间,他还培训利比里亚国家警察309人次,招募新警察14人,缴获枪支13支。
事实上,除了工作,作为警队唯一一名单兵作战的队员,徐震在生活上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由于联合国的体制原因,除维和部队外,所有联合国工作人员都需要自己解决住房和伙食问题,联合国只负责补贴。徐震原以为在机场工作,可以比其他地区条件稍微好点,毕竟离首都只有50公里路。但被分配下去以后,他才发现,机场附近除了土房子就是茅草屋,“下雨天漏水不说,更没有一点安全保障”。
无奈之下,同事帮徐震找了当地村里的一家小旅馆,七八平方米的小房子,每天房费25美元,家具只有一张床,而且每天只有晚上3个小时的供电时间。两个月后,徐震找到一处毛坯房租了下来。利比里亚没有国家电网,发电只能靠自己的发电机。至于生活用水,只能靠自己雇人打井。因为物资极度匮乏,一棵普通的白菜卖到9美元,徐震不得不服用维生素C来维持身体的营养平衡。由于不习惯当地生活和饮食,徐震还一度大病了一场。
“维和的日子是寂寞的,机场附近几十公里内只有我一个中国人。”徐震说,“但维和的经历非常珍贵,我看到了生命的脆弱,经历了生活的艰辛,也学会了在困难面前勇敢面对。”
范加龙 本报记者 董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