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1年08月22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他们“骑”在山梁上飞行

——记新疆军区某陆航旅

本报记者 郑宇钧 实习生 方彦兹 通讯员 党掬峰 李志成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8月22日   01 版)

    “我在海拔3800米高原高寒地区进行适应性训练。”8月12日,在新疆军区某陆航旅的会议室里,投影屏的这一边是记者,另一边端坐着该旅旅长成存国;信息化消除了这当中几千公里高原沙漠的距离。

    “这是我们旅2005年以来的第四次高原演练,旅长四上高原,带着4架米-17高原型直升机参加演练,新开辟的停机坪属于天文点边防连,起降是带有试飞性质的。”该旅第四飞行大队大队长余学君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

    成存国带领机组人员的每一次试飞,都见证着该旅对既有纪录的突破。2000年,在解放军陆航部队中,该旅率先实现基本达标,至今连续6年军事训练考核名列解放军陆航部队第一,连续6年被评为解放军“军事训练一级单位”,有33项纪录填补了我军陆航发展史上的空白。

    飞行有禁区,但战斗力不能有盲区

    在22年的飞行生涯中,成存国遇险无数,却从未削弱砺剑蓝天的信心——新机试飞他第一个上,高难度课目他第一个做。

    2005年6月,某新型直升机在陆航部队列装。为使该机型在高原寒区形成作战能力,在航线地图、气象资料完全空白且缺少地面设施保障的情况下,时任团长的成存国率参谋长赵斌、装备部长刘振江等机组人员,首次驾驶该机型飞赴高海拔地区进行试飞训练。

    “团长当时连遗书都写好了。”参谋长赵斌说。

    成存国在给妻子的遗书上写道:“我这次到高原试飞,如有不测,请你带好儿子,他长大了,还要送他到陆航团,帮他爸爸飞完最后的航程……”同样身为军人的妻子虽然理解他,但还是一次次地责怪他:“你每一次给组织、孩子和我写这些,成心气死我呀!”

    当直升机又攀升了1000米时,大队长粟祥的心也随着攀升的高度在一点点收紧。他喊道:“团长,情况如何?”成存国语气平静:“飞机各类仪表指示正常,我稍有点胸闷,可能是气压变化太大。”此时,成存国只有一个念头:要飞到不能飞的高度为止。

    飞机呼啸着继续升高。此时,空气越发稀薄,飞行员极易出现缺氧、晕厥、耳膜穿孔等症状。同时,直升机发动机在大功率下工作,容易产生喘振和空中停车等危险情况。粟祥的心几乎提到嗓子眼了,他喊道:“团长,你已经到了极限,可以降低高度了。”

    作为挑战者,把事情做到极限是成存国唯一的坚持。他大口喘着粗气,紧握抖动的操纵杆,又向更高的极限高度冲刺。

    直升机终于爬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这是直升机的极限,也是飞行员身体的极限。

    就是这次试飞,成存国机组摸索总结出不同海拔高度直升机的高空性能、飞行特点、操作方法、极限载重量等几百条性能参数,创造了该机型在解放军陆航史上的4项纪录,填补了该机型在高原地区飞行和保障的10余项空白。

    “飞行有禁区,但战斗力不能有盲区”是该旅的训练原则。对俯冲跃升攻击、高空密集编队、夜间搜索营救等高难课目的训练,该旅从未放松过。尽管在四川某地年度常规训练时,该旅也经历过“每一次飞行,都可能是生命的最后一次”的密集险情,但他们20年来从未发生过一起飞行安全事故。“不适应才会发生安全问题,适应了,遇到特情才懂得应对。”成存国说。

    试剑天山,是整个陆航旅的共同追求。这引领着该旅在被称为“生命禁区”和“飞行禁区”的西北雪域高原挑战极限,攻克了高原地区直升机稳定性能下降、起降困难等10多个训练难题,填补了我军直升机高海拔极限飞行、载重起降等10余项空白,相继开辟了12条新航线,实现了由单机巡逻向多机编队全航线、全空域、全地域空中巡逻的跨越。

    养兵千日 用兵千日

    1986年10月,在百万大裁军的同时,中央军委宣布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航空兵,一个新兵种由此诞生。争夺“一树之高”的空中优势,成为现代陆军角逐的新战场,飞旋的铁翼为素有“铁脚板”之称的陆军插上了“钢翅膀”。 

    2007年年初,某新型武装直升机列装该旅。为使国产新装备尽快形成战斗力,该旅官兵克服缺少飞行教员、空中机械师,保障条件不足和缺乏训练经验等困难,立足自身,培养了机长、指挥员、空中机械师和射手多人,使该型武装直升机当年列装,当年形成战斗力。

    2009年10月22日10时20分,一架列装仅一年的某新型武装直升机掠过树丛隐蔽出航,接“敌”后以每秒20多米的速度突然跃升,一个急左转进入攻击航线,以一个漂亮的俯冲迅猛对地实施攻击,6枚火箭弹瞬间齐发,目标白色圆圈内顿时升起硝烟。此次实弹射击的命中率达到78.1%,总评成绩优秀。这标志着某新型武装直升机在该旅已成建制形成作战能力。

    2011年7月,按照“信息融合,要素集成”的思路,该旅立足自身力量组织开展了一场信息化条件下陆航要素集成演练。“这是我军陆航部队首次独立自主组织的、整建制多要素演练。”成存国对记者说。7月20日22时,该旅一架装载某型导弹的直升机呼啸着撕破夜幕。占位,锁定,发射,随着一声啸叫,一枚导弹飞速射出,准确命中地面靶标。该旅实施的首次夜间导弹射击全部命中目标,实现了信息化条件下夜战本领的突破,提高了全天候作战能力。

    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但对于陆航旅来说,却是“养兵千日,用兵千日”。除了密集的日常练习和常规演练外,该旅还肩负着频繁的多样化军事任务,陆航旅每年都要组织直升机到新疆边防一线,实施立体化巡逻。为了看清每个对外沟口、每个山坎走向,搞清楚地面的每个界桩、每个界碑有没有损坏,他们经常“骑”在山梁上飞行。

    执行边防巡逻任务时,每次飞行前,该旅都要对航线的经、纬度进行仔细研究,飞行时间计算到秒,航线精确到米,既做到不越界、不主动挑衅,也不退让一分,有力有效地维护了国家领土和边防安全。目前,该旅已实现对新疆边境地区全方位、全天候的空中管控。

    内救受困群众 外树“中国形象”

    高原陌生地域,气象条件复杂,跨区远程机动……面对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道道考题,该旅交出完美答卷:汶川地震,他们万里驰援巴山秦岭;玉树地震,他们千里转战青藏高原;舟曲泥石流,他们昼夜挺进,把总理送到一线;巴基斯坦特大洪涝灾害,他们续写中巴两国新友谊。该旅执行紧急救援任务几百次,先后抢救受困群众3000多人,被各族群众誉为“雪山飞来的吉祥鸟”。

    不仅在国内灾难中救助受困群众,“吉祥鸟”还跨越国界,诠释“中国形象”。2010年7月下旬,巴基斯坦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应巴基斯坦政府请求,中央军委决定成立解放军直升机救援队,该旅4架直升机,代表解放军航空兵首次出国执行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任务。

    9月25日10时25分,该旅“80后”飞行员张晓伟驾驶的直升机在巴基斯坦巴方久希灾区执行首次救援任务。

    灾区一片汪洋,没有直升机停降的地方,救援机组人员只能采取低空悬停投放物资,既不能停得过低伤着灾民,也不能停得过高摔破米袋、砸坏危房,还不能因房顶窄小将物资投到水里去。在近40天的连续奋战中,该旅直升机救援分队向灾区投送食品、药品、衣物、饮用水等各类救援物资60余吨,救助上万平方公里区域内的灾民,并保证了任务的零误差。

    飞行员的妻子是仰望着蓝天一天天变老的。副教导员竺毅的妻子王双双是该旅仅有的4名航医之一。别人羡慕地说:“你们挺好的,一个天上飞,一个地面保障。”王双双却一撇嘴,“我还不想保障他呢。”有一回,旅里组织特情外置演练,竺毅模拟高原训练,王双双在塔台执行保障任务。当听到指挥台通报丈夫所驾直升机的编号时,王双双的心一下子抽紧了。她二话不说,“蹬蹬蹬”跑出塔台,“只想看他回来没”,王双双说到这儿,眼圈一下子红了。

    2011年8月19日1时,伴随着直升机引擎巨大的轰鸣声,一架架直升机平稳降落,陆航旅当天的夜航训练终告结束。夜色苍茫,但在新疆某地,机场上排排信号指示灯发出的五颜六色的信号灯光,依旧为陆航旅指引着通过未来战场的大道。

本报记者 郑宇钧 实习生 方彦兹 通讯员 党掬峰 李志成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年08月22日 01 版

抱歉,你被录取是个误会
他们“骑”在山梁上飞行
63万留学人员回国创业
非法传销何以屡打不绝
“想帮助更多穷孩子改变命运”
“8·31”大限难以阻断渤海溢油
利比亚首都恶战在即 百万外国人亟待疏散
“候鸟”归巢
上学有了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