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08月23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电视节目中的名望陷阱

韩晓晨/编译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8月23日   06 版)

    近日,美国心理学家在一项研究中发现:“名望”在人们心中的价值一路攀升,而流行电视节目扮演了幕后推手。

    在这项发表于6月版《网络心理学期刊》的报告中,研究者分析了尼尔森市场研究公司从1967年~2007年的人口统计学数据,判断出各时期9~11岁的青少年最热衷的电视节目,并评估了其中出场人物的价值观。研究者每10年间选取两个电视节目作为样本,并制作了问卷,共有60名年龄在18~59岁之间的被试接受了调查。

    结果显示,使人心有所属的“社区感”曾一度拔得头筹,而在2007年却跌出了前10。2007年排名前5的价值分别为名望、成就、人气、形象和经济成功,而在1997年,这5项还是社区感、仁爱、形象、传统和自我接纳。

    此项研究的主要作者、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耶尔达·乌尔斯博士分析道:“最显著的变化发生在1997~2007年之间,而这正是视频网站、社交网站和微博人气飙升的时期。它们的发展与自恋情绪的滋长比翼双飞,但人们的共情能力日见衰落。这不是一个巧合。我们所目睹的自恋和共情方面的变化正在反映到电视节目中。”

    项目负责人、心理学教授帕特里夏·格林菲尔德则表示:“如果你像很多高中生和大学生那样拥有400个甚至更多的网上好友,你就等于站在了舞台上。这本质上就是一种自我陶醉。”

    乌尔斯认为,不少受青少年追捧的电视节目都描绘了年轻人不需埋头苦干便功成名就的蓝图,却只字不提这种机遇是多么凤毛麟角,或是需要多么巨大的牺牲,“青春期前的孩子渴望像那些电视上和网络上的童星一样受人欢迎,而现在网络红人和电视明星比比皆是,出名似乎已不需要努力和实力。但当成名与富有凌驾于良善之上,正处于价值观和自我认识形成阶段的孩子们又将何去何从呢?”

    为此,研究者提醒父母与孩子进行对话,为他们的电视选择把关。

万花筒
向招聘官讨教面试硬道理
我的东西室友总是拿起来就用
电视节目中的名望陷阱
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