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各式老旧门板围合而成的小屋子里摆放着一张双人床,而这床的中央还长出了一棵年代更加久远的大树,这曾在影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里出现过的“围树建屋、与树共生”的场景,如今出现在798尤仑斯当代艺术中心正在举办的名为“穷人的智慧”的展览现场。这场将持续到9月8日的展览是由从小在皇城根脚下、胡同里长大的著名艺术家宋冬费时6年精心打造的。
要不是因为操着外地口音的围观人群,还有时不时闪烁的照相机灯光,你一定会时空交错般误以为自己就身在上世纪的老北京大杂院里,因为展览现场就是当初生活场景的一种原生态再现。
就那么随意摆放在过道口的大水缸、老式的二八自行车;散落在院子里的老人们的躺椅、男人们的棋桌;放在厨房里过冬的大白菜、仓储的蜂窝煤……所有充满着原汁原味胡同气息的物件,勾起的是人们的无限怀念。网友Sophie小飞象在观展后的微博中写道:“他把旧家具旧柜子搬到展厅,于是今夜的尤伦斯便弥散着一股八十年代的温暖家庭风。记得以前家里也摆着粉绿色木头质的小柜子,在这儿见到觉得特亲切。”
如今,城市化的改造,使得整修过的干净漂亮的房屋取代了过去纷繁杂乱的院落,连带过往的记忆和感觉也一并清除,于是很多人有了寻根的渴望和诉求。“当最质朴的生活现场从城市地图上抹去时,我们反倒想起那些胡同里的风景,老人们说的真理,以及孩子们的眼睛。”尤仑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杰罗姆·桑斯在展览的开场白中介绍说。
而对于在北京土生土长的宋冬而言,他的大杂院情结越来越演变成一种城市里的“乡愁”。所以过去6年间,他一直执迷于收集、重构来自他记忆中和生活里的老旧材料,用它们制造出充满胡同气息的装置作品。他说:“这就是我离不开的一种生活,就像我现在住不惯大公寓,仍然要住在胡同里。那是我血里流的东西。”
如今,对于宋冬来说,让艺术回归生活使他慢慢“找到了根,也就自信起来了”。而对于那些在城市打拼的异乡人来说,关于“乡愁”,微博上的一条评论“这不仅仅是北京土著们会喜欢的展览,如今我们都是没有故乡的城里人了”,则说明了一切。
如果说“大杂院”之于宋冬是根的记忆,那么“穷人”之于他则是一辈子都不想抹掉的身份标签。他一再强调:“母亲常说,‘我们是穷人的一部分,无论今后多富有,也流着穷人的血。’我关注穷人是如何获取更多的空间和权利。从儿时的视而不见,到后来的调查研究,都是那穷人的‘血’在起作用,使这些被忽视的‘穷人的智慧’重新被放大出来。”
多年来,宋冬就是这样从“穷人”的视角出发,去观察一个个普通人对抗周围环境时的睿智,“穷则思变”是他对此概括的关键词。比如说,当空间有限时,人们就通过在房顶上为信鸽建鸽子笼,慢慢地再将其衍变成可供人居住的场所。这种借助动物的权利而获得人的权利的“借权”美学,在老百姓的生活中被活学活用,甚至成为一种建造模式。
不过,在对这种“穷人的智慧”持欣赏和肯定态度的同时,宋冬也更切实地感受着来自普通人生活的种种艰辛和无奈。在采访中,宋冬提到:“这个展览有一个部分,就是在大床里边推出来一个空间是由门和砖组成的,这是来自我的大杂院生活。这家的孩子长高了,身高有1米9,需要买张两米的床,而他们家就差这10厘米,搁不下这张床。他就用他的智慧,先在墙的外面砌一个斜的墙去支撑这个墙,让孩子蜷着腿睡,等到第二年下雨的时候,他会糊很多的泥往墙上砌,把墙抹厚,再拆里头的墙,拆出10厘米,这个空间就移出来了。用增加墙的厚度去扩充这短短的10厘米,但这可以让孩子能够把腿伸直,这种方式多无奈。”
当然,“穷人的智慧”其实细品起来内涵很广,并不仅仅存在于某一物质匮乏的年代抑或某一特定的人群,正如宋冬所言,“穷人的智慧,不仅仅是关于空间和建筑以及借权的东西,我们每个人,其实有一个潜台词,就都是穷人,因为穷人跟财富没有关系,你都会遇到困难,遇到困难的时候你在某些方面就穷了,没有想法了,但是这个时候你是否有穷则思变的那种东西,往往它是你一个产生想法的源泉。”
实习生 方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