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1年08月25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向亲爱的读者汇报

——昆仑·寻找《中国青年报》金牌读者暨微评《中国青年报》60篇经典报道活动综述

本报编辑部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8月25日   01 版)

    这是一次震撼心灵的寻找,这是一次增添动力的寻找。

    今年4月27日是《中国青年报》创刊60周年的纪念日。这一天,我们启动了“昆仑·寻找《中国青年报》金牌读者暨微评《中国青年报》60篇经典报道活动”。我们与读者一起回首那一同走过的青春岁月:在风雨兼程中的你和我是怎样的相互支持和相互给予。

    《中国青年报》的60年,不仅是几代中青报人探索、求真、奋斗的60年,也是与读者相濡以沫、风雨兼程、共同成长的60年。站在60年历史节点上回首,这份报纸之所以历久弥坚,风华正茂,呈现出越来越成熟的气质,是因为有广大读者的厚爱和一路相伴。

    短短3个月的时间里,编辑部收到了来自全国28个省(区、市)符合要求的参选材料300余份,中青在线“微博校园”、腾讯微博“微评经典报道”的相关原创微博评论达7300多条。在征集到的材料中,不仅仅有成千上万字的邮件,还有长达十多页的手写书信以及读者珍藏多年的报纸、手抄本、剪报本等实物和照片。参与这次活动的读者,上至81岁的耄耋老人,下至14岁的花季少年,从中学生到大学生,从乡村教师到大学教授,从国企员工到国企高管,从边防战士到少将军官,从科研人员到国家机关干部,从普通农民到农村干部,涵盖了我们的基本读者群体。读者用朴素的语言讲述着对《中国青年报》价值取向的认同以及报纸伴随自己成长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就发生在课堂、家庭、军营、机关、企业、科研院所以及田间地头。在回首60年来《中国青年报》的60篇经典报道时,有许多读者表示,读到的不仅仅是她忠实地记录着一个时代,记录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历史,还有一份成熟报纸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担当。

    读报、用报、办报,读者与《中国青年报》同呼吸、共命运。四川读者张铸林,9岁时从辅导员办公室看到创刊不久的《中国青年报》,提前进入“青年时代”;除“文革”期间报纸停刊外,他一直没有停止阅读《中国青年报》,成为至今我们所知阅读《中国青年报》时间最长的读者之一。河北读者常河山,自费订阅《中国青年报》18年,也几乎保存了18年来每一期报纸。翻开经历的丰富卷面,我们读到了许多读者因结缘《中国青年报》而命运变迁的跌宕故事。有读者因举报歪风邪气遭致打击报复,《中国青年报》还原了事实真相,使正义得以伸张;有读者因读《中国青年报》而怀揣新闻理想,走上记者岗位;有高校新闻学院教师以《中国青年报》的报道为新闻专业辅助教材,提升学生新闻专业素质;有中学教师把《中国青年报》的报道作为语文高考作文素材,辅导学生练习作文写作;有高校团组织将《中国青年报》的报道作为团日活动的主题,丰富了团组织生活;还有作家将《中国青年报》的报道搬上了银幕。读者孙雪兵,在《中国青年报》报道的影响下,放弃高薪工作机会,毅然选择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支教结束,回到母校后,他又连续多次组织学生参加中国青年报社举办的“大学生自强之星”和“助学政策、助我成才”活动,为自强自立的优秀贫困学生奔走呼号。读者朱文芝、周建道夫妻,初次约会时,男方怀揣《中国青年报》,因两人均是《中国青年报》的忠实读者,而在瞬间找到共同话题,最终喜结良缘。66岁的读者林玉清,写来情真意切的信件,要给《中国青年报》鞠躬。24年前,她的儿子在玩耍时,左眼不慎扎伤导致失明。为驱逐儿子的自卑心理,林玉清选择让儿子从《中国青年报》中寻找励志的力量。她让儿子给自己读《中国青年报》的报道。在不知不觉中,她的儿子喜欢上了《中国青年报》,重拾信心,成为高考状元,读了博士,再到法国留学读博士后。如今,儿子回国,林玉清会让儿子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她读《中国青年报》。而这些报道是林玉清从近些年来的《中国青年报》上精选出来的。有一位叫谈保珍的读者,今年67岁,是一位退休的中学语文老师,多年来一直坚持为《中国青年报》挑错别字,并将挑出的错别字列出表格寄给报社,他衷心希望《中国青年报》这部大书没有瑕疵。读者是报纸的基石,也是报纸的思想源泉和不解动力。读者的鼓励、建议甚至批评,对我们来说是一笔巨大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今后办好报纸的努力方向。

    今天,《中国青年报》的“金牌读者”和“最佳微评经典报道”将要揭晓,这次活动将告一段落。同时,《中国青年报》读者俱乐部今天也宣告正式成立。成立之后的读者俱乐部,将整合各种资源为读者提供增值服务,通过加强与读者的联系,搭建与读者沟通、互动的平台,与读者一起构筑共同的心灵家园。

    新媒体时代,传统纸媒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在直面挑战时,有一点是必须坚持的,那就是坚持面向读者、依靠读者,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新闻产品,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我们只有始终坚持“用脚采访,用笔还原”的新闻专业作风,才能最大限度地逼近事实真相,记录和解读社会转型中各种事物的深刻变化,才能生产出内容独特的优秀新闻产品,也才能不负读者的厚爱和社会的重托。

    60年一甲子,中青报人与时代和读者同行,竭力为青春的祖国喝彩。在新一轮回开始的时候,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坚守“推动社会进步,服务青年成长”的办报理念,与广大读者携手共同续写报纸新的辉煌。

    部队读者马誉炜少将说:《中国青年报》,有你在,就有我的青春在。

    我们借用这句话对亲爱的读者说:有你们在,就有《中国青年报》的青春在。

本报编辑部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年08月25日 01 版

向亲爱的读者汇报
帮穷孩子圆艺术梦
婚前房加名征税 与雁过拔毛何异
救援现场的焦急等待
铬污染阴影下的村庄
台州大旱 水库见底
招商银行 深圳2011世界大运会全球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