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08月28日 星期日
中青在线

雪山之巅有双敏锐的“眼睛”

——记空军驻西藏某雷达团

万天兵 朱谦礼 王锐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8月28日   02 版)

    “为让雷达看得更远,我们愿意站得更高。”

    说这话的是空军驻藏某雷达团的官兵,他们站的最高位置是海拔5374米。在这雪山之巅,这些高原雷达兵坚守了44年。

    雷达天线在雪山之巅平稳运转44年

    该雷达团所属的甘巴拉雷达站,海拔5374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人控雷达站。

    在这里,最大风力达11级,八九级的大风每年要刮9个月,雷达天线被吹得倒着转,电台天线被刮倒,房顶被掀跑……这都是常有的事;而空气中的含氧量最高时才达到海平面的60%,冬季最低时只有海平面的45%。1992年10月,上级领导机关在甘巴拉雷达阵地上立了一块高120厘米、宽90厘米、厚25厘米的花岗岩石碑,谁知没过3个月,石碑就被狂风切断,底座裂成4块。

    在这里,中国空军雷达兵让雷达天线平稳运转了44年。

    西藏是祖国的西南大门。这片有着“世界屋脊”之称的雪域高原,因地形复杂、气候多变而被国际航空界公认为飞行禁区,在这片天空航行的飞机尤其需要雷达的监视与引导。

    上世纪60年代,党中央、中央军委果断决定,在西藏组建空军雷达部队。

    为有效降低地形遮蔽的影响,雷达大都需要架设在高高的山顶上,要在空气稀薄的雪山之巅修建雷达站,难度可想而知。然而,困难难不住雷达兵。短短几年间,海拔5134米的色季拉山,海拔4900米的荡拉山,海拔5374米的甘巴拉山……一架架雷达竖起来了,西藏地区结束了有空无防的历史。

    建站艰辛,而真正考验高原雷达兵的,是坚守。在甘巴拉雷达站阵地上的阳光棚里,有一面6块铜匾组成的铜墙——上面刻着一行醒目的红字:闪光的足迹,历史的见证。走近细看,其中有3块已刻满自1984年以来曾在甘巴拉工作过的456名官兵的名字。

    其中,还有一对“父子兵”——龙扶国、龙兵。

    原甘巴拉站炊事员龙扶国,1987年入伍,在甘巴拉一干就是13年,荣立三等功。服役期满后不久,一身高原病的他无怨无悔,又将18岁的儿子龙兵送上了甘巴拉,继续当一名炊事兵。

    然而,铜墙却未能记录下这样一些默默无名的雷达兵——

    因为天气寒冷,睡觉时产生的水气将一名战士的头发冻在了墙上,他对此却毫无察觉,一起床,头发连同头皮硬生生被扯掉一大块,鲜血直流。直到退役离开部队,他头上受伤的那一片仍是“寸草不生”。

    在运转的雷达背后,是一代代雷达兵付出的牺牲。据统计,该团自组建以来,先后有17名官兵长眠在雪山之巅。

    断水3天,官兵把水省给雷达“喝”

    一杯水,从总值班员朱军的手中传递到操纵员谢刚嘴边,从排长夏洪军指间传到战士容国和手上……一圈下来,这杯水又回到朱军手里。

    1991年10月26日晚7时30分,在甘巴拉雷达站阵地,临时党支部扩大会议正在召开,官兵们在商量一件大事。由于供水车发生故障,除仅有的一点油机用水外,阵地生活用水停止供应。

    “同志们,现在情况很严重,请大家表个态,雷达是继续开机还是关机?”临时党支部书记朱军首先提出问题。话音未落,大家态度高度一致:就是不喝一口水,也要全力保证雷达运转。

    27日,由于身体严重缺水,操纵班副班长谢刚的鼻子两天内流了10多次血,他用纸团塞住鼻孔坚持工作;战士容国和被痔疮折磨了8天,出现肛裂,可他依然坚守在岗位上。

    傍晚,水车还是没有上来。油机员杨绍喜用沙哑的嗓音对总值班员朱军说:“如果再没有水,油机就不能工作了。”排长夏洪军建议:将水池底部的冰碴子收集起来,如果实在不够,就把官兵们的尿液也收集起来给油机用。

    说干就干,官兵们跳进漆黑的水池,抡起钢钎用力砸冰碴,一个多小时里,把水池的四壁和池底清理了6遍。有人被冰碴刮伤了,却浑然不顾。

    炊事员向开元把带着血迹的冰碴倒入锅中,冰碴渐渐溶化。“这下,又够油机喝一天了!”杨绍喜一笑,干裂的嘴唇流出血来。

    断水3天,甘巴拉雷达站雷达一刻也没有停止运转。

    2001年初,某雷达站雷达天线传动轴突然断裂,副站长徐兴刚立即报告团部,要求更换传动轴,但因雷达站远离机关1300多公里,再加上交通不便,无法及时更换。

    他马上派人第一时间把传动轴拿到十几公里外的县城去修理。可是修好后,用了两天又断了,连续焊了几次,最后这根传动轴还是“下岗”了。

    作为进出西藏航线的必经之路,这个雷达站每天都要为过往的民航航班提供飞行保障。怎么办?徐兴刚决定:党员先上,由人拉着天线转。

    就这样,在海拔5030米、零下30多摄氏度的雪山顶上,每天早上6时开始,徐兴刚就带着战士像纤夫一样用背包带拉着雷达天线转。手磨烂了,戴上手套继续拉;脚走肿了,用雪敷一敷接着走,直到一个月后雷达换上新的传动轴。

    空防责任区内杜绝雷达盲区

    有人说,在生命禁区,就是躺着不动也是作奉献。可该团的高原雷达兵没有一个人愿意“躺着”。他们坚守的原则是:战场打不赢,奉献等于零。

    在该团数十万平方公里的空防责任区内,还存在着部分雷达盲区,这始终是团党委“一班人”不能释怀的“心病”。他们考虑在前,预谋在先,开始进行战场建设构想。

    2008年初夏,西藏的许多地方还是大雪封山,团参谋长朱永剑便带着官兵们出发了,开始对确定的数十个预选阵地进行勘察。预选阵地都在海拔5000米以上,官兵们租来牦牛骡马,驮着勘测仪器和干粮,奋力攀向山顶,一爬就是两三天。

    几年来,该团官兵爬雪山、过冰河、翻陡坡,行程4.7万多公里,对数十个预选阵地进行了实地勘测,撰写了《雷达预警探测能力建设与运用》报告,为优化雷达部署、增加雷达探测范围提供了科学依据。

    “一个人如果少了手和脚,只能叫半残,没了眼睛就是全残。而雷达兵,就是眼睛。”团长胡大庆一直在给部队灌输一个观点:现在打的是信息战,核心是信息而不是火力,而雷达部队就是掌握信息的核心。

    在雪域高原建设一支信息化的雷达部队,任重道远,因为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建设,都要比内地付出更大的代价。

    信息化条件下的防空作战,雷达情报至关重要,而机动则是情报的生命。在不增加编制的情况下,该团从全团抽出骨干力量,组建了数支雷达机动小分队,利用大修雷达和新列装雷达进行机动补盲训练,有效提高了雷达情报保障覆盖率,随时能执行平时重大任务和战时雷达补盲任务。

    近年来,机动小分队随机设置训练科目,探索复杂地形和信息化条件下高原地区雷达机动作战战法训法,先后完成了人员编组、长途奔袭、化学消洗、情报传递、战术配合等多个课题,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

    今年5月,正在阵地值班的操纵员朱金超从雷达荧光屏上发现,一架从成都飞往拉萨的航班偏离了原定航线。他立即上报指挥室,引导航班回到原定航线上。

    40多年来,该团所属雷达站安全引导军民航班52万余架次,完成了保障新型战机高原试飞、驻训等各项重大任务。“世界屋脊”这条最危险的航线,因为有中国空军雷达兵的坚守,成为安全的空中走廊。

好人走近你我身边
“大义父亲”胡文传
满腔正气 冒死相助
颗粒无收
抛下病人避火灾 医德何在
对不健康食品征收“肥胖税”
雪山之巅有双敏锐的“眼睛”
微博接力 营救传销魔窟青年
来,“人肉”一下这座城市的新路标
浙江九类群体享物价补贴
安徽十类对象获就业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