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09月01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让新闻报道散发泥土芳香

——全国新闻单位“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全面展开

新华社记者 黄小希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9月01日   08 版)

    留守儿童的“真空暑假”、宁夏盐池的风沙治理、万名下岗工人的生活轨迹、山东聊城农村放映员的快乐坚守、鄱阳湖边种粮大户的丰收愿望……

    自中宣部等五部门部署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全国新闻单位结合自身特点,采取多种形式扎实推进,切实践行“三贴近”原则。

    带着思考走,怀着感情转,迎着问题改。广大新闻工作者走向田间地头、工厂车间,以饱含深情的笔触传达民意民愿,回应百姓关切。一大批来自基层的鲜活事、动人情呈现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

    人民日报8月22日在1版头条推出“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专栏,栏目下设  “蹲点调研”“一线见闻”“倾听”“百姓相册”等一系列清新的子栏目。此外,人民日报更加注重在日常报道中体现群众观点,“连线基层”等版面、栏目贴近性进一步增强。

    新华社已在文字、图片、视频、网络和报刊等多种形式的报道中分别开设专栏,推出“走基层 听民声”专题,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热点,持续刊播记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采制的报道。目前新华社相关报道共播发文字稿件近50篇,图片100余张,音视频报道数十条。

    光明日报在“走基层”的总栏目下,开设了“来自基层的核心报道”“心中的牵挂”等子栏目,要求记者深入村镇社区、家庭住户、卫生院所、乡村学校、文化馆站,把“我”置身于百姓中、嵌入报道里。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分为关注民生生计、关注“十二五”落实、聚焦基层岗位等主题,《基层中国》栏目每期侧重一个主题,各主题滚动播出,力求可听性与报道深度兼顾。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东方时空》《新闻直播间》等栏目自8月22日起开辟“走基层”专栏,先后播出“保供电 4000余抢修人员迎战高温”“贵州黄平:放牛老人杨光树的坚守”等新闻。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组织记者深入边防一线,开展“全景国境线”采访报道,目前已播出《满洲里口岸国门讲述时代变迁》《中国北端国境线上的爱情故事》等报道,取得了良好的外宣效果。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频道首页的显著位置刊登了一系列相关报道,详细介绍了中国日报及网站在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突出外宣特色,充分发挥全国31个记者站的区位优势建立基层联络点的情况。

    在北京,市属各媒体结合自身特点,纷纷增设基层联系点。北京日报推出了“记者在基层”专栏,北京电台开办了“记者一线体验行动”等专栏,北京电视台启动了“我在基层”栏目。在河北,从8月18日开始,河北日报、河北电台、河北电视台等省直主要新闻媒体集中开设“走基层·看变化”“走基层·问访民情”等专栏、专题……全国各地媒体纷纷行动起来。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启动以来,编辑记者们走出高楼大厦,到改革开放前沿,到普通民众中间,挖掘鲜活素材,采写现场报道。

    人民日报社各部门、各分社已确定各自的基层联系点100个左右,首批80余名记者已奔赴各地基层采访。新华社总社各采编部门、各分社纷纷在基层建立联系点,初步统计联系点总数达100余个,每个联系点都已确定蹲点调研记者。经济日报各部门、各单位、各驻地记者站积极响应活动号召,派出记者深入基层,采写了一批来自基层的报道。中国新闻社已经确定广西防城港市东兴三岛村等基层联系点,并还将确定一批联系点,分期分批派出百名采编人员入村入户调研采访。浙江日报加大《亲历——来自基层联系点的报道》专栏的刊发密度,“佳友民情直通车”专栏记者还深入丽水、台州、温州等地,帮果农卖桃、帮村民解决引水工程选址问题、问诊“蜗牛工程”等,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我们也应该审视自己:走基层,是蜻蜓点水,还是真正沉到下面?是走马观花,还是带着真情融入其中?就采编工作而言,深入才能生动感人,深入才能深刻透彻,深入才能使新闻生产力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农村采访室副主编赵永平说。

    “走基层,才能知道‘依靠谁’;转作风,才能知道‘我是谁’;改文风,才能知道‘为了谁’。”在新华社国内部青年记者徐庆松看来,只有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进行调研采访,接地气、俯下身、抓活鱼,才能增强报道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最美丽的风景在基层,最感人的故事在基层,最锻炼人的舞台在基层。河北日报政科教新闻采编中心记者四建磊,利用周末时间先后换乘火车、汽车,踩着雨后泥泞的乡间小路,找到肥乡县南营村65岁的“特邀民调员”冯玉国,并和这位“老调解”一起上门为闹矛盾的村民“说和”,最终写出了河北日报“走基层·访民情”首篇报道《“老调解”说和记》。

    身为“80后”的四建磊感慨,光走到基层还不行,还要真正走进群众,和群众交心、向群众学习,这样,感受才真切、语言才丰富、稿子才鲜活。

    据新华社北京8月30日电

走出象牙塔
打工子弟小学生的新家
团情微讯
让新闻报道散发泥土芳香
浙江九成组织系统干部织“围脖”
中小学教师可评正高级职称
增加财政投入支持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