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北国春城”美誉的吉林省长春市,因拥有整洁亮丽的环境而显得那样有魅力,因拥有智慧善良的市民而愈发有吸引力,因使更多的人得到实惠而格外富有人情味儿……
2008年4月,长春市农安县烧锅镇跃进村村民郑冬冬两岁大的女儿郑枝枭被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必须尽快做手术。面对高达20万元的手术费,郑冬冬一家陷入了深深的绝望。就在这时,长春市政府发起的“医疗救助工程”为他们燃起了希望。按规定,长春市将对特困家庭临床治疗费用实施减免,每家医院再设立10万元救助基金,开展爱心救助。在多方的努力下,郑枝枭终于成功手术,如今已经恢复了健康。
郑枝枭事件只是长春市实行惠民工程的一个缩影。1995年年底,长春市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动员大会,市委书记高广滨多次指出:“拿牌子,得荣誉不是目的,目的是要通过创城,推进人们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的转变,进而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综合素质,更好地推动城市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建设和谐长春。”市长崔杰也强调:“在创建过程中,要坚持不扰民、不搞形式主义,不重结果重过程、不重名分重实效,轰轰烈烈地抓、实实在在地干,真正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变成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过程。”
长春市委、市政府每年出台一个民生行动计划,每年为群众办100件左右民生实事,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增收、就业、社保、救助、交通、治安等民生问题得到较好解决,群众的幸福指数、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同时,长春市重点解决群众生存性民生问题,着力提高群众收入水平,健全完善企业、机关和事业单位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的扶持力度,确保就业形势稳定,全市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着力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新建购买廉租房24万平方米,改造棚户区104.38万平方米,一大批中低收入群众住房条件得到改善;深入开展“万户特困户结对救助”等活动,全力推进大救助体系建设……
如今走近长春市皓月大路万福街交会处一带,人们会惊奇地发现这个老社区冒出了一栋栋的“新楼”。这就是长春市是“暖房子”工程的杰作,仅这一带,2010年就改造了32栋老旧住宅,跑风漏雨的旧楼“穿上了棉袄”。而2010年,长春市共有1000多栋老旧楼宇得到改造。
“暖房子”工程是长春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一项重要举措。根据计划,长春市将在3年内,新增集中供热能力7820万平方米。改造后的房子,每栋至少增温3摄氏度以上。
南关区气象小区居民张凭斌说:“‘暖房子’工程简直给我换了个家,现在屋里一点凉气都没有了,街路上的噪音进不来了,真像是避风的港湾!”
自2007年至今,长春市已开展3届道德模范评选,推出了一批道德典型。他们用善行义举感动着这座城市,成为长春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品牌。
长春市朝阳区检察院正处级检察员丁树达绰号“丁老狠”、“丁老倔”、“丁老追”,“视荣誉如生命、把责任当泰山”是领导对他的评价。熟悉、了解他的人都说他可亲、可敬、可信、可爱。这个“狠”却又可敬、“倔”却可信的人16年办案2600件,无一差错,曾创下一年追诉6人,持续帮教29人的纪录。
浅笑盈盈的女子胡艳苹17岁开始创业,并于同年收留了患癫痫病的老人赵凤元。17年来,她在辛勤创业的同时,始终不改对智障人群的关怀,将一腔大爱默默洒向都市中最困难的群体。
道德需要传承,大爱正在传递。张爽,考上大学不忘义务教家乡山里娃学英语,被称为最美“90后”女大学生;纪长秋,临危不惧,勇斗恶徒,用生命维护人民的利益;刘春玲,面对生活压力不低头,不离不弃,用亲情唤醒“植物人”丈夫;张国占,术后第7天,毅然走上抗洪前线……
多年来,长春一直引导市民增强文明意识、养成文明习惯、实践文明行为、树立文明形象。
针对市民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公共设施损毁等现象,850名市民巡视员对30条街路、6个城市公园、广场进行巡护监督;针对行人闯红灯、不走斑马线现象,全市志愿者轮流上岗,在20多个重点交通路口,进行制止和劝导;针对冬季雪天坡路起车难现象,100名雪天助推志愿者走上道路;针对38000多贫困空巢老人需要帮助的现状,组织志愿者与80%的贫困空巢老人结成对子。
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