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辈子都在和电气设备打交道的“设备医生”、58岁的彭发荣来说,平生最大的心愿莫过于一身绝技自有后来人。
他知道,“电力企业已经到了技术最枯竭的时候”。在他看来,技术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电力企业发展的要素,“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果把老彭曾经获得的各项荣誉一一列举,你就不会惊讶这个即将退休的老工人所主动肩负的责任了。迄今,彭发荣仍是中国电力行业仅有的“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此外,他还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在我心中,师傅是偶像级的,是神一样的存在。”丁辛说。这个25岁的小伙子毕业于宁夏大学土木工程系,到国电石嘴山发电公司工作之前,从未踏进过电力企业的大门,“看见电气设备就害怕”。
仅用了不长的时间,丁辛便完成了从菜鸟到一名合格技工的转变。他参加了彭师傅发起组建的“电气试验兴趣小组”,利用工作之余,精心钻研电气知识。短短一年间,这个兴趣小组就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1项研发成果获得国家专利,1项获评第二届全国电力职工技术成果二等奖。
能拜彭发荣为师,是丁辛做梦都没想到的。他听说过彭师傅的“神乎其技”——设备电气故障,经他“望闻问切”一番,不用借助复杂的检测设备,仅凭声音,用石笔一指,便知“病灶”所在。
这一切得益于国电石嘴山发电公司团委搭建的“名师带徒”平台。针对国电石嘴山发电公司青年技术工人数量断层这一困扰企业发展的难题,公司团委适时推出了“名师带高徒”培训计划,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即将退休的老技工的技能、诀窍与“绝活”,让这些技能快速转移到青年技工身上。
“给年轻人打造一个脚踏实地学技术的机会,要让年轻人看到希望。”国电石嘴山发电公司团委副书记谈杰说。他告诉记者,过去公司也有“导师带徒”制度,但既不考评,也不和个人绩效挂钩,“不痛不痒”。“作为传统品牌升级版,‘名师带徒’的初衷,便是高标准,严要求,变压力为动力” 。
对团组织提倡的“名师带高徒”计划,彭发荣积极响应。这位老技工念兹在兹的,便是要向年轻人释放一种信号:工人要学技术,工人有力量。他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老彭再能,也就只有一个老彭。”他时常痛感于“搞技术的人要如饥似渴,现在的年轻人都没有饥饿感,只有浮躁感” 。
他希望年轻的技工们能扎下心来学技术。“学技术不是速成的,必须不断努力,甚至一辈子都不要离开技术。学技术就是要长期积累,偶尔得之。”彭发荣说。
为了激发青年技工们的学习“饥饿感”,国电石嘴山发电公司团委可谓下足了功夫。记者了解到,除“名师带高徒”、“青工专业技术兴趣小组”外,该公司团组织还开展了青年岗位培训、技能竞赛、素质拓展训练等活动,为青工“成长成才”铺平道路、搭建舞台。
在年轻的团委副书记谈杰看来,之所以能激发出“赶超比帮”的青年技工浓厚的学习氛围,是因为青年聚集的方式改变了,“就像一块块小磁铁石似的”,按照青年技工的需求组建不同的兴趣小组,例如电焊、热控等。无论是学技术、搞钻研还是搞体育文娱,团组织只需吹响“兴趣集结号”,青工们便能迅速集结。
入职一年不到的曹帅一口气加入了3个兴趣小组,有关于电气设备运行知识的,也穿插有网球和篮球。“有什么问题,只需要在QQ平台上喊一嗓子,就有人针对这个专业问题进行解答”。
“解决科学未知的满足感和归属感,是其他任何东西无法比拟的。”曹帅说。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团委还建立了青年人才档案,向企业积极推荐优秀青年到主要工作岗位上锻炼学习。几年来,共有20多名青年人才充实到领导岗位,一大批刚走出校门不久的青年技工被选拔到重要生产岗位担任管理工作。
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国电石嘴山发电公司党委书记郭景洲表示:“如何让新生力量脱颖而出?公司上下一直在思考。团组织一系列的创新举措,与企业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企业关注员工个人需求,建立员工成长机制。在推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中,提升和实现员工的人生价值。”
本报记者 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