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这里主要就是满足老人的心愿,也让自己的娃见见世面。当年举办奥运会的时候没钱来,现在能在‘鸟巢’前拍几张照就满足了,俺们也算是看过奥运是什么样子了。”王娟是河南安阳的一名普通工人,这几天,她带着全家老小来到北京,为的就是来看看曾经举办过奥运会的场地。
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鸟巢”和“水立方”是2008年后来北京必不可少的旅游景点。三年过去了,在游客心中,它们仍有很大的吸引力。
住在北京怀柔区的张英楠刚毕业不久,她告诉记者,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她看过比赛。奥运会后,她也会时不时来奥林匹克公园转一转,“每次来这里总会想起当时的场景:为买一张奥运足球赛的票苦苦排队,与球友们一起为中国队加油。现在虽然奥运会结束了,但我会来这里回忆一下。”当问到她觉得这些奥运场馆有什么改变时,她说,在2008年、2009年的时候还可以看到很多外国人,现在好像越来越少了。
在后奥运时代,“鸟巢”每年超过7000万元的巨额维护成本,主要靠数以百万计的游客的门票收入来支撑。“鸟巢”目前的收入远大于维护成本,但仅靠旅游门票创收,模式单一。据了解,商业比赛和演出带来的收入还不到每年总收入的三成。奥运效应在奥运会结束的五年内将持续减弱,“鸟巢”经营者早就在寻找新的赢利方式。早在去年举行的首届奥运体育文化节奥运场馆运营分论坛中,国务院国资委相关负责人曾表示:“两三年后,‘鸟巢’、‘水立方’这两个具有地标意义的奥运场馆,将摆脱对门票的依赖。”
目前,每天接待无数的海内外游客是“鸟巢”绝大多数时间的常态。“鸟巢”和“水立方”的参观门票都为80元/人。“水立方”还有一个水上游乐场的经营性项目,门票为200元/人,也有针对北京市民而设的、价格为2000多元一张的游泳年卡。在“鸟巢”售票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暑期旅游旺季日均接待游客近万人。而在2009年奥运余热尚存的节假日期间,“鸟巢”和“水立方”曾创下过日均接待游客8万人次的最高纪录。
据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委员会统计,奥林匹克公园2009年全年接待游客量为4000万人次,2010年接待4500人次,2011年1~7月接待游客2600万人次。游客游览路线通常是沿景观大道游览北京新地标建筑和奥运会主要比赛场馆,包括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国家网球中心以及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玲珑塔、中国科技馆等。
在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3周年之际,北京国资公司董事长李爱庆做客人民网时表示:历经3年探索,虽然奥运场馆赛后运营现在已做到现金流的平衡,但难以持续发展,仍面临许多挑战。
北京国资公司经调查了解,在国外,运营得较为成功的奥运场馆所在区域体育产业发达,都有成熟的职业体育赛事支撑。比如,欧洲的足球五大联赛、美国的NBA,不但解决了体育场馆的生存问题,还发展和延伸了整个体育产业链。而且,在美、英、德等发达国家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中,以出售电视转播权、体育场馆冠名权等为核心的无形资产开发,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无形资产的开发,是经营性场馆收入的重要来源。可是,我们的国情、文化、管理体制不同,这些成功经验在国内的运用受到一定限制。
奥运场馆未来肯定还将继续面临游客人数下降的情况,道理很简单,只为看一座体育场,来过一次后,谁还会再来第二次?刘阳现在是大三学生,一年前就来过北京看“鸟巢”,今年暑假,她为实习再次来到北京,实习快结束了,她也没想过再去一次:“说实话,看‘鸟巢’就是看看样子,现在那里除了可以看看比赛外,没有什么吸引我的地方。我觉得奥运场馆想要吸引游客去参观,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能让场馆单独立在那里,奥运文化氛围或者娱乐休闲这一块得多一点。”
北京旅游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奥运会已经过去3年,对于北京旅委来说是曾经的辉煌,现在北京旅委在旅游推广上已经不再提奥运了,也没有相关线路和观光点的推广。”
在奥林匹克公园内,有不少兜售奥运纪念品的摊贩,10元钱就能买一个水晶摆件或者是纪念钥匙扣,这些纪念品看起来没有光泽,像是放了很久,甚至有的还有划痕。尽管广播里一遍又一遍地播着“园内不允许放风筝”,卖风筝的小贩还是把风筝放得老高的。游人走走停停,或是说说美丽的夜景,或是谈谈家里的琐事,此时的公园更像是市民休息的场所,一切与奥运无关,只有在描述自己位置的时候,大家会说我就在举办奥运会的地方,只有园里练习溜冰的人能让公园和体育锻练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