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4个小时的路程,沿着这座城市的对角线,转乘4趟公交车,女教师方红辗转于合肥市区和市郊三十岗乡之间。作为合肥市南门小学的骨干教师,方红去年还是这所百年名校的副校长和数学老师。今年年初,她来到位于合肥市西北端的古城小学“驻点”,担任“执行校长”。
为了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自2009年起,合肥市试点城乡学校结对“捆绑”管理模式。城区优质学校与乡镇薄弱学校结成“城乡共同体学校”,实行“两个法人单位,第一校长负责,独立核算,独立核编”的管理办法。城区学校为第一校长,乡镇学校为执行校长。
据了解,庐阳区已有8对中小学结成“共同体”学校,并实行校长交流制度。城区学校的副校长到乡镇学校任执行校长,而乡镇学校原执行校长到城区学校挂职担任副校长。两校在相关处室、教研组、教师、学生等层面分别进行了二级、三级甚至是四级“捆绑”。不仅两校的人财物统一调配,教学计划、学生文体活动也都在“共同体”内统一组织进行。
据庐阳区教育局副局长殷硕景介绍,通过“捆绑”办学,强化城区学校的“连带”责任,增强乡镇学校自身的“造血”功能,加快乡镇学校在办学思想、管理水平、教学质量等方面与城区学校的接轨,促进城乡学校整体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的提升。
记者了解到,2011年3月,合肥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启动城乡教育结对合作,4个城区分别与市辖三县和3个开发区结对合作,并确立“1+1”结对合作学校。
“经过这个暑假,我们有了质的飞跃。”尽管驻点还不到一年,但方红明显感受到这所农村小学“软实力”的提升。暑假里,庐阳区政府投入20多万元,更新了古城小学少年宫的科技创新、舞蹈、合唱、书法等13个活动室。与硬件设施相配套的是,南门小学的6名音体美相关专业的老师来到古城小学支教。他们将承担起少年宫的培训任务,面向全体学生及驻地辖区留守儿童免费授课。
南门小学第一校长费广海说,“改变的根本是教师,最终受益的是学生,他们的综合素质在不断提高。”让他感触最深的是,“这些农村孩子不仅学习成绩有了进步,而且越来越有礼貌,见到老师主动打招呼,六一汇演时,丝毫不比城里孩子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