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彭羊褔从重庆来到新疆石河子,这是她第二次来这里拾棉花了。
彭羊褔今年已年过六旬,但身体依然很硬朗。去年,她第一次从重庆市永川区何埂镇农村来到千里之外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石河子总场北泉镇147团8连拾棉花。一天下来她能采摘50公斤,两个月挣了3000多元,乐呵呵地回了老家。
在棉花成熟季节前来采摘棉花的打工者,被当地人称为拾花工。从2001年起,新疆几乎每年都需要约60万名拾花工。
一幢红砖平房有四五间二十来平方米的房子,彭羊褔和六七个妇女住一起,打的是通铺,褥子是一色的军用褥垫,床单和被子则是花花绿绿的。
旁边的另一间房间里,住着彭羊褔的老乡冯世国——他俩都来自何埂镇。到新疆一下火车,他就被接到100多公里外的石河子棉区。
“两个月采棉结束后,你希望能挣多少钱回去?”8连职工李晓敏问冯世国。
尽管有些不好意思,冯世国还是说:“当然是越多越好嘛。如果能挣5000元,我以后每年都来。”
“这太少了吧,昨天老板说了,如果干的好,回家时挣个6000多不成问题……”一旁的工友马旗才扳着手指算起账来。
每一个拾花工的脸上都露着笑意,因为他们相信,两个月后他们将会鼓着口袋离开这里。和拾花工的欣喜形成对比的是,种棉户此时却开心不起来。
“今年肯定是丰产不丰收啊。”8连职工李明今年种了80亩棉花,由于包括采棉人工和各种费用的提高,利润被摊薄。李明说,去年一亩地纯收入达到1500元左右,今年最多也就800元。他算了一下,今年棉花收入不会超过7万元,可是去年同样是80亩地,他净挣了17万元。
对于今年棉花的收购价会是多少,李明一直很关心,没事也在网上查看一下。他期望今年籽棉的收购不到低于8元/公斤,不然这一年白忙活了。
太阳快落山时,冯世国和几个拾花工来到明天就要开采的棉田边上,看着一眼望不到边的棉田,有一种说不清的兴奋。
“明天就要采棉花了喽……”浓重的重庆口音在棉海中飘荡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