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09月14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目前,西藏是我国大陆唯一一个没有与全国电网联网的省区。今年10月底,随着青藏
电力联网工程——一条被称作“电力天路”的输电线正式投入运营,这一状况将彻底结束

藏家灯火

本报记者 陈剑摄影报道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9月14日   09 版)

    西藏那曲输变电工区的索朗赤来来到门地乡16村,对年久失修的线路进行检修。在73岁的尼玛阿妈家里,他帮着老人调试电视频道。今年10月底,青藏电力联网的正式投入运营,将大大缓解藏区用电紧张状况。

    青海格尔木换流站建设工地,来自黑龙江电力援建单位的女工。

    西藏拉萨换流站,几名藏族青年工人利用劳动间隙时间休息。

    身着防尘服的技术人员。

    风沙中作业的工人。

    擦拭绝缘子的藏族女工。

    青海格尔木换流站建设工地的小食堂,女工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文艺表演。女工的到来,给工地增添了一抹亮色。

    唐古拉山口附近,扎西德吉(右)和工友收工后返回住地途中。每天他们都要赤脚趟过眼前这条小河,到对面山坡的铁架上工作,虽然是初秋,但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河水却是冰冷刺骨。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内的藏野驴。

    西藏安多虔诚的朝觐者。

    “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9月12日傍晚,青海格尔木换流站建设工地旁的宿舍,传出阵阵歌声。当天是中秋节,人们仍然在工地上忙碌着。下午5点,工人们比往常提前两小时收工。王云霞和工友回到宿舍,大家吃完晚饭后一起唱唱歌,就算是过节了。

    这座位于昆仑山脚下海拔2800米的换流站是青藏电力联网工程的起点。青藏电力联网工程东起格尔木,西到拉萨,全长1038公里,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海拔最高、建设规模最大的输电工程,被称为“电力天路”。为了点亮“藏家灯火”,数万名电力工人在高原参与建设。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高海拔施工环境对员工的健康危害严重,极易诱发各类高原综合病症。沿线大部分地区处于低气压、缺氧、严寒、大风、强辐射和鼠疫疫源等区域,自然环境恶劣。这里含氧量只有内地的50%左右,极端温差最大接近70摄氏度,全年约有5个月出现6级以上大风,最大风力达9级。恶劣的环境考验着每一个建设者的身体和意志。

    王云霞来自哈尔滨,是黑龙江电力援建单位的一名接线工人。今年6月,她初到格尔木工地,就吃了不少高原反应的苦头。“以前在哈尔滨上班的时候,从一个工地到另一个工地,通常跑步就过去了,而且都不带喘气的。”她说,但到了这边就不行,一动就喘得厉害,刚来的时候,节奏还没调整过来,听到点什么新情况,就赶紧跑过去查看,结果就喘得上气不接下气。“自从到这里工作后,家里人每天看天气预报时,便多了一个关注的城市‘格尔木’。”王云霞说,一同来的还有8位女同志,从事的都是二次安装的接线工作。不少女工都是当母亲的。孩子小,都被留在老家。每次打电话,电话那头孩子都“妈妈,妈妈,啥时候回来?”这边只能哽咽着说:“过几天就回来!” 据介绍,格尔木换流站建设工地上女工最多的时候曾经达到五六十人。“女工们一上班就是大半天,连厕所都没有地方上。”女工陈亚琴说,因为是在建工地,好多设施都不太齐全,男工可以就近找个地方方便,女工就很尴尬,只能自己忍着。

    位于“电力天路”另一端的拉萨换流站建设工地,曲珍和伙伴一边唱歌一边干活儿。曲珍今年20岁,家住在附近的林周县朗塘村,以前在家养牛、放羊。去年开始,她就在这工地上做临时工,一天能得到60元的工钱。据了解,该换流站自开工以来,已为当地提供了数百个就业机会。在这里干活的还有不少来自内地的务工人员。40岁的唐素萍来自四川遂宁,她跟着老公一起来到这里的工地干活,一天多的时候能挣到100多元钱。她和爱人在西藏打工已经好多年了,孩子一直待在老家读书。

    和格尔木、拉萨两个换流站比起来,“电力天路”沿线的建设就更为艰苦。8月,王汜久带领工人在唐古拉山口附近做电力线路的收尾工程,他是今年2月份来到这里的,在海拔5000多米的工地一待就是半年。王汜久今年34岁,老家在青海乐都。“刚来的时候,这里还是冰天雪地,暖气都被冻坏了。”他说,那个时候风刮得厉害,光3月就刮了20多天,基本上每天白天11点就开始刮大风,一直刮到晚上。有时候,吊车开到了工地,因为大风刮个不停,不得不停工。恶劣的高原气候让不少工人出现了肺水肿、脑积水。好多工人都干不下去了。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方面原因,西藏电业发展较慢。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党和政府陆续在西藏各地建起了水电站,夜晚的古城拉萨也变得亮堂起来。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西藏城镇基本上结束了无电的历史,但供需矛盾却很突出。电力时常供不应求,拉闸限电时有发生。“昨天晚上你们那边有没有电?”成为不少地方人们见面的问候语。对此,那曲输变电工区的索朗赤来很有感慨。索朗赤来主管当地牧区的电力线路维修,今年45岁,工作已经有28个年头了。他到门地乡16村对年久失修的线路进行检修时,16村的村长贡曲介绍,以前没有通电的时候,当地牧民只能靠点酥油灯照明。当地是2001年左右通的电,是农网第一期。虽然通了电,但电压不稳定,还时常停电,电视机、电冰箱等大件都带不起来。在73岁的尼玛阿妈家里,索朗赤来帮着老人调试电视机。如今,尼玛老人用上了电动搅拌机来打酥油茶,家里还买了冰柜来储藏酥油。

    据介绍,目前西藏是我国大陆唯一一个没有与全国电网联网的省区。今年10月底,随着青藏电力联网工程——一条被称作“电力天路”的输电线正式投入运营,这一状况将彻底结束。

藏家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