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09月15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献给关注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人们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9月15日   05 版)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楼庆西

    雪花携手中国古建筑并非心血来潮

    应该说,雪花啤酒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合作听上去确实让人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之感。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群说,决定出资1000万元做这套“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的初衷,“是希望为我们的雪花品牌提供一个中国背景,同时进一步丰富雪花品牌的内涵”。而最终会选择支持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与普及这一项目,就是因为中国的古代建筑不仅是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见证,也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最主要的载体。

    但让王群意识到“和清华大学的这项合作非常有必要”则是在2008年年初。当时,雪花和清华大学完成了谈判,并在随后召开了一个范围极小的新闻发布会,但令王群惊讶的是,到场的记者大多一脸茫然,提出的问题也是不着边际。这说明中国古建筑知识在讲究快餐文化的今天,已经快被国人遗忘,将之称为“边缘性学术研究”实在是再贴切不过。

    正如王群为“五书”所题写的总序所言:“在‘大国’、‘崛起’甚嚣尘上的背后,中国人不乏智慧,不乏决心,不乏激情,甚至不乏财力。但关键的是,我们缺少一点‘独立性’,不论是我们的‘产品’,还是我们的‘思想’。没有‘独立性’,就不会有‘独特性’;没有‘独特性’,连‘识别’都无法建立。”带着这样的想法,雪花渴望通过专家给大众写书的方式,使中国古建筑知识得以普及和传承。

    不过,在开始行动之后,让雪花人惊讶的是,一是在这片天地里,竟然有这么多的前辈和新秀在努力和富有成果的工作着。二是这个领域的研究经费是如此的窘迫,“令我们瞠目结舌”。而这也坚定了雪花愿意下功夫做这套书、做这件事的决心。

    作为搞了一辈子古建筑研究的学者,楼庆西先生也直言不讳地说出了自己以前的窘迫,“搞古建筑研究太穷了,这项研究没有钱赚,去调查研究所需费用都要自掏腰包。以前搞调查都是住在老乡家里,记得去浙江诸葛村时,我们一天的伙食费是五块七,七角是主食,一斤米的价钱,五块是副食,那时就已经觉得很好了。所以,后来在电视里看到运动员身上的衣服印着赞助商的名字,我就非常羡慕,我就想如果哪家企业肯赞助中国古建筑研究,哪怕让我天天穿着印着企业名字的衣服我也愿意。”

    而“民居五书”的作者陈志华老先生、李秋香教授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后起之秀、副教授罗德胤,也都证实了“窘迫”的现状。

    因书结缘,因为共同的想法,华润雪花就这样与一直从事古建筑研究却苦于缺少经费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所走到了一起。一方是不希望仅仅提供些经费,而是渴望深度参与,用抛砖引玉的行为换来全社会对古建筑事业关注的企业;另一方是一直在默默研究并已取得丰硕成果的专业团队,这样的结合不仅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朱文一眼中的强强联合,还开创了一种企业与学界的合作新模式。

    专家给大众写书并非放下身段

    雪花人在和清华大学讨论合作之前,原本也有两个担心。一个担心来自于这些致力于专业研究的专家会不会写出的书太过深奥,从而令普及的初衷流于形式。另一个担心则是这些泰斗级的建筑学专家会不会愿意给大众写这种科普形式的书籍。但经过几次交谈后,雪花人就意识到他们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这些中国古建筑学的专家比他们更迫切地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关注这项越来越被边缘化的研究,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能够加入到中国古建筑保护的工作中。

    一直渴望有人能够资助这项研究的楼庆西老先生,在得知雪花将资助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出版“五书”后的第一反应就是兴奋,“雪花来了,他们什么要求都没有提,就是让我们写书,写普及的书,写大众看得懂的书。这当然是大好事,是我们这些成年搞研究的人求之不得的事。”

    作为曾从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那里获益良多的建筑学专家,楼庆西老先生可谓把毕生心血都献给了自己热爱的这项事业,但他在谈及今年出版的“装饰五书”时,仍谦虚地表示遗憾颇多,此书并不完美。不过,他也郑重表示,即使不完美也要把这套书呈现给大众,“虽然我研究的并不深入,但要问我为什么敢出书,我就是想把我知道的和盘托出。这不是谦虚的话,把已有的资料整理出来展示给大家,才能让大家知道,中国还有那么多的宝贝啊!”

    同样想把“中国的宝贝”呈现给大众的“民居五书”作者之一的陈志华老先生,对此也有同感。全国有55万个农村,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乡土组也就调查了100多个,区域不全,少数民族地区基本没去,但为什么要在去年整理出版“民居五书”,就是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古建筑,然后去保护它们。

    陈志华老先生就曾不无遗憾地表示,随着城市化运动的加剧,乡土民居正以惊人的速度被“牺牲”掉。这位从事中国乡土建筑调查和研究20多年,主持过10多个古聚落的记录和测绘的老者,一边摇头一边惋惜地说:“我走过那么多的村落,测绘过数不清的民居,但唯一保留完整的就只有浙江的诸葛村。很多地方政府官员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家乡有多么好的文化遗产,打着旅游开发的名义随意破坏,实在是让人痛心。”

    陈志华教授还曾说起一件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他说,在贵州有个非常大的苗寨,原本保存完好,当地因为要开发旅游,嫌苗寨不够档次,就拆掉了其中最有历史价值的部分,改建长廊、商业街,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当地某些人还要求建了3座风雨桥,“风雨桥是侗族的特色,一看到这种桥,就知道是侗族,把这种桥建在苗寨,我不知道这些人是怎么想的。而且贵州地广人稀,如果要建商业街,往旁边移50米就保住了。后来,当地媒体还说什么把时尚文明引入千年古镇,我看着既觉得可笑,又觉得可惜。”

    如果这些东西不能够以文字系统地表述出来,不仅是建筑学的遗憾,更是文化财富的流失。正是因为迫切和渴望,这些专家学者当然能够以严谨的态度出一批“专家写给大众看的书”。

    “五书”影响已在潜移默化中

    西方人在19世纪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而中国人则说“建筑是一部重要的史书”,不管是石头的还是木头的。中国的历史著作大多很片面,而建筑写就的史书却是客观的,很忠实地承载着各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言:“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除非我们不知尊重这古国灿烂文化,如有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对我国历代文物,加以认真整理以及保护时,我们便不能忽略中国建筑的研究。”

    确实,几代沤心沥血的中国建筑人的泣血之作,可能还不能完全唤醒国人保护中国古建筑的意识,也不可能完全阻止中国古建筑的被破坏。但是“五书”的出版却已经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

    王丽是其中之一。她这次之所以选择在“十一”黄金周远赴安徽自驾游,就是受了楼庆西老先生“装饰五书”的影响。“我一直非常喜欢徽商建筑,但看了楼老先生的书之后才知道,仅门窗就有这么多的风俗文化在里面。别看那些门窗做得如此漂亮精美,它们的功用却是为了徽商保护财富以及禁锢妇女的。带着楼老先生的书再去看这些建筑,就和我当年拿着《达芬奇密码》去畅游意大利一样,能看到历史的建筑才是看得懂的建筑。现在旅游已经不再是单纯地到此一游,还能看到我希望了解的文化内涵,‘五书’的作用真的很大。”

    而王丽也只是其中之一,还有很多像王丽一样的人正在通过“五书”,开始被中国古建筑的博大精深所吸引。一位打算回贵州老家支教的广东姑娘刘洁,就跟笔者表达过“五书”对她的影响。“我小时候曾在那里生活过几年,后来随父母举家迁到广东,但我的外婆、舅舅还生活在那里。到了广东之后,我其实一直非常怀念贵州的一草一木,特别是那些苗寨的人、苗寨的故事、苗寨漂亮的房子,在看了这套中国古建筑丛书之后,我才知道那里的建筑居然还有那么多的渊源。而我们那里的教育真的很缺乏师资力量,所以,我希望回到那里,给他们传授知识,同时,也告诉他们我们苗寨的美好。”

    一直把资金支持放在第二位,把深度参与放在第一位的雪花集团,专门成立了一个团队负责这个项目,同时,还在2009年专门启动了一个中国古建筑摄影大赛。在去年推出“民居五书”后,雪花专门举办了一个“民居摄影大赛”,参赛作品有6万多件,而作为评委的清华大学建筑学学者和摄影专家在看到如此多的作品时,无不感慨万千。楼庆西老先生说:“6万多人下乡去寻找古民居,然后去拍去选去构图,去发现它们的价值,再在网上一传播,会有更多的人知道,这难道不是件大好事吗?!”

    而今年在推出“装饰五书”之后,华润雪花啤酒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已于8月1日启动了以此为主题的“2011雪花啤酒第三届中国古建筑摄影大赛”。在希望参赛者选择题材时融入更多的人文景观和生活气息的同时,也希望他们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现状和保护情况做出真切详实的记录和反映,这样的希望无疑寄托着主办方普及和传承中国古建筑知识的这一初衷。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国古建筑被破坏的程度让人心痛,而意识的觉醒却需要时间的积累。梁思成先生曾经说过:“中国古建筑的保护工作,与在大火之中抢救宝器名画同样有急不容缓的性质。”幸运的是,因为华润雪花和清华大学的携手,我们终于看到了一项边缘研究正在借助一个主流企业搭建的平台,进入到大众的视野中。

以普及的名义传承中国古建筑文化
献给关注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人们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五书·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