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美国好莱坞著名编剧麦基将于今年12月4日来北京,出席“2011北京编剧年会”对话活动,中国的麦基超级粉丝们都坐不住了。9月14日,艺人尚雯婕、新东方创始人徐小平、编剧史航、戏剧编导徐昂以及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策划部主任徐萌等聚集在一起,研讨中国如何能够诞生世界级的电影,以及中国电影如何才能真正走出去。
据介绍,70岁的罗伯特·麦基被称为“好莱坞最受欢迎的编剧领袖”,他的学生共获35次奥斯卡奖、164次艾美奖、29次美国作家协会奖。罗伯特·麦基的著作《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原理》至今已有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汉语等20多种语言版本。在中国,该书也几乎成为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院校编剧进修的必读书。
在麦基的光辉面前,中国编剧们似乎都显得黯淡无光。我国2010年的电影产量是526部,然而真正走出国门的不到40部,还不足十分之一。《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原理》的翻译者、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总经理周铁东认为,中国电影出口市场目前处于一个“梨形”阶段,梨子最上面的梨柄部分是合拍片,最下面的一小部分是能够杀入各大国际影展,且能在影展中展映、获奖或入围后获得市场能见度、知名度的影片,而梨子本身的“大肚子”是那些走不出国门的影片。
对于“梨形”现象的产生,知名投资人、新东方创始人徐小平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电影相当于一座大楼,电影的故事情节是楼的结构,其他的都是室内装修,王朔说张艺谋是搞装修的,就是因为张艺谋没有讲好故事,没有传递出完整的价值观,张艺谋拍的电影是华丽绚烂的,但是故事情节却经不起推敲。毫无疑问,电影的故事情节是电影的基石,艺术是通过故事人物的命运来表现的,场面再华丽也只是衬托。
最近几年,中国影视业仿佛走进一种怪圈,即影视大鳄们普遍认为,只要有性感裸露激情镜头的,暴力血腥群战的,特技效果上天入地的就一定是大片,是好片。然而,在徐小平眼中,这些所谓的大片忽略故事主线,前后内容牵强附会,只会一味追求噱头,吸引观众眼球。虽然海报贴满各公共场所,相关报道充斥各大媒体,但最后,这样的片子也只会淹没在网民的口水中,消失在烂片大潮里。
也正因为如此,很多国内票房数字可观的电影,在国外并无多少人来问津。斥资8000万美元拍摄,国内票房将近6亿元的《赤壁》,在美国发行149天,却只收获了62万多美元的票房收入。
徐昂认为,目前,不少中国编剧只拣那些最能挣钱的、最能获得成功的写,这样势必只会产生平庸之作。“好多剧作者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写的东西了。”
近年来,出现了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我国的电影展台无论是在戛纳还是美国,均是门庭若市,但是中国电影在外国卖得却并不好。多数国外片商只是想买电影的重拍权。很多国外片商认为,不少中国电影的故事是好故事,但应该重新包装,把好故事讲好,而这正是中国电影市场所欠缺的。周铁东认为,中国要想从电影大国变成电影强国,主要还是要靠编剧。
很多人把粗制滥造的电影故事归咎于审查制度。“审查虽是头上的一把剑,但并不是我们开脱的借口。”徐萌称,“不要想着把腿抬多高才是性感,而要想着把腿抬多低依然性感。”
有人感慨,作为中国著名导演的张艺谋,早期创作的电影如《秋菊打官司》等都看重故事和编剧,然而,从《英雄》开始,张艺谋一次次向观众端出“明星盛宴”,场景华丽了,台词也不再乡土了,却总让人感觉不再是从前的味儿了。
史航说:“作为中国电影,应该把中国人拍给中国人这一条件作为前提,一味迎合老外的眼光,不一定会取得好效果,中国人厨艺再精湛,做的‘西餐’也一定没有外国人做的好吃。”他指出,目前很多编剧思想幼稚天真,缺乏想象力,更不了解生命的本质,只看到人前显贵,看不到人后受罪,这是编剧缺乏人生阅历的表现,写权贵看不到权贵的阴影,写富丽堂皇看不到背后的混沌。
有人提出,在美国,编剧可以沉下心来,花几年时间写一个好剧本,然而在中国,产业链不支持编剧这么做,编剧要吃饭,只能违背初衷。每个编剧一开始都是充满诚意,但由于现实环境限制,最后出来的作品就不太好。对于这种观点,史航并不同意,他说:“中国的产业链一直放在那里,为什么原来能拍出好片子,现在拍不出呢,为什么同样是四大名著,老版本的台词更经得起推敲,更符合作品所创造的意境,而现在重拍片的台词只能用‘天雷滚滚”来形容呢?”
“放下浮华,追求本质,回到初衷,也许是中国编剧们目前最该去做的一件事。”史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