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e路通”大赛总决赛赛场,参赛团队用小话剧的形式展示创意。
本报记者 杨姣摄
登长城,吃烤鸭,涮火锅,来自台湾4所大学的20多名大学生,虽说大多是第一次来到北京,却感觉这座“传说中的”古城并不陌生。网络时代,再远的距离也不能成为阻隔。
代表台湾大学生参与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总决赛,同学们的脸上并没有大家预想中的紧张,来自德明财经科技大学、致理技术学院、新竹明新科技大学和真理大学的他们,更愿意把这场比赛看做一次难得的交流。以赛会友,以网结缘,感受彼此的学习精神和价值追求,结识两岸的老师、专家和伙伴,交流对两岸电子商务网络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感悟,增进了解,取长补短,拓展知识,提升能力,才是他们北京之行最重要的任务。
作为校企合作的代表性赛事,2007年以来,中国互联网协会联合有关方面成功举办了三届建行“e路通”杯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吸引了数十万大学生、两千多所高校、上百家企业、近千名教官的参与,一批富有创意的作品和优秀青年脱颖而出。2011年,“e路通”华丽变身,首次将赛区扩展到台湾,并升格为建行“e路通”杯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以传统企业、互联网企业的实际商业问题、商业项目、社会文化为比赛内容,鼓励两岸大学生利用互联网工具提出解决方案并实施。自今年3月启动以来,大赛共吸引了两岸2800多所高校、近20万名师生积极参与,其中30多所高校参加了台湾赛区的比赛。
台湾大学生的参赛,让“两岸元素”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次大赛特别鼓励两岸大学生选择有利于展示和弘扬两岸文化的主题,如历史、风俗、文化遗产、手工艺品、艺术、旅游、两岸人文差异与认同、网络文化与商业文化等。
在这个大前提下,区域经济、地方特色产品的推广开赛以来备受选手关注,如来自青海大学的“青海三姐妹”团队将青藏高原的青稞推广作为竞赛课题;来自南昌大学的“网友天下”团队对江西土特产进行网络销售,让更多的人尝到了江西的味道;来自广西民族大学“魅在E行”团队的最终方案锁定了桂东南第一高峰大容山的网络推广……
在进入总决赛的大陆团队的参赛方案里,我们看到,江西九江学院“√3.3333”的“遗落的那段曲调——传唱青阳腔”,南京工业大学“迅致”的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的网络营销,江西理工大学“e钨返沽”的钨资源再生利用的网络营销与策划方案,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四叶草”的桃木工艺网络营销推广方案,呼和浩特职业学院“高原海啸”的沙棘食品网络营销策划方案,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e剪梅12345”的剪纸老翁DIY剪纸网络营销及推广方案,北方民族大学“e-梦圆”的民族地区特色绿色保健食品销售网,这些方案,无一不是在用自己的才智为家乡的文化、资源和特产鼓与呼;而两岸文化交流与推广、建行网银客户端——“个人理财E点通”方案设计,飞信的企业营销与推广,海尔产品的校园推广,御泥坊网店网络营销策划等参赛方案,又渗透着网络时代特有的生活方式,时尚和实用兼而有之。
此次大赛的主办方之一——台湾中华国际经贸研究学会的副秘书长贺光辉表示,4所台湾大学参与竞赛的方案都紧扣两岸经贸往来的主题,主要以台湾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开拓大陆市场为内容。真理大学“真理国贸行销团队”的宠物推车、德明财经科技大学“橘子工房,健康工房”的健康水果茶,致理技术学院“释迦天堂”的台湾特色水果,明新科技大学“乐活少女”的乐活新竹任我行,也都让人眼前一亮。
“通过博客、微博等网络平台,推广潍坊和台湾的特色文化,在促进两岸文化交流的同时,让更多的两岸同胞深入了解潍台两地文化,并利用网络销售,来推介当地的特色文化产品,进而达到提升城市知名度、促进产业发展以及拓展两岸文化交流。”率队参加“建行e路通杯”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的“e缘两岸”团队队长王明翔表示。
“e缘两岸”是首支由两岸学生共同组成的参赛队伍,该团队由山东潍坊学院与台湾明道大学、台湾实践大学的学生组成。“因为有老师到台湾去访学交流,经过介绍,‘志同道合’的我们走到了一起。虽然我们没有见过面,但是现在网络这么发达,通过邮件、MSN都可交流,最重要的是我们都有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王明翔说,通过这段时间的接触,深刻感受到台湾文化的多元化。虽然两岸同学有一定的思维差异,但是正因为有差异,大家在交流过程中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两岸文化同根同源,这是“e缘两岸”团队中两岸学子的共同感受。“譬如,在端午节的时候我们会一起讨论吃粽子,聊粽子的起源。还有,我们会推荐一些台湾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文化话题,像潍坊的风筝文化、剪纸艺术等等。”王明翔说,为了将此次参赛方案制作得更加完善,团队针对两岸不同的网络环境分别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在大陆利用博客、微博、视频网站等大陆民众所熟知的传播方式来进行宣传;而在台湾,则采用台湾网民习惯的facebook对潍坊文化进行推广。
在国台办主任助理龙明彪看来,两岸共同组队是本次大赛的一个亮点。一方面,两岸学子可以通过赛事探讨交流,了解彼此的学习与追求,感受两岸电子商务网络创新应用的差异与两岸文化渊源,进而拓展知识、增进认同;另一方面,两岸大学教育环境不同,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的模式也不同,因此,两岸高校可以通过大赛共同关注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共同探讨校企合作育人的模式,共同推动互联网商务应用的发展。
“ECFA的签署,为两岸企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也为两岸青年的才能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台湾中华国际贸易研究学会秘书长蔡明田表示,青年学生是应用互联网的主体,也是社会人才的重要补充力量,而青年学生的热情、创新能力也将是推动两岸学生和业者彼此了解的重要力量。
台湾中华国际经贸研究学会理事长胡联国表示,两岸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结合了未来网络发展的需求,对于两岸的学界与产业界的交流来说是个很好的契机。尤其在ECFA签订后,两岸间距离更近、合作的空间也十分巨大,业界的交流也更有意义。他希望在广阔的大陆市场产出由两岸创意与实务结合实现的更优秀的成果。
两岸互联网技术和商业模式不断发展,包括传统产业在内的很多企业都已尝试在网络商务方面开拓市场,互联网将孕育和引领更多创新和创业的机会,特别是两岸经济框架合作协议签订以后,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将在经常化、制度化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入发展。
对于两岸电子商务未来合作发展的前景,台湾资讯工业策进会产业支援处经理翁堉珊同样非常看好。翁堉珊说,台湾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去年达到4619亿元新台币,同期大陆市场规模为台湾的5倍。面对大陆近5亿网民及海外两亿网民的华文电子商务市场,两岸的合作机会涉及电子商务人才培训、信赖机制推动、跨境桥接及两岸合作共同进入第三市场、“十二五”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的合作等多个方面。
本报记者 吴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