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1年09月21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我们活跃在世界经济舞台上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9月21日   05 版)

    我们毕业了!张玉君摄

    1984年,北京对外贸易学院更名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王玲书记(左四)与学生创业团队合影。

    张玉君摄

    施建军校长为毕业生拨穗。

    张玉君摄

    石广生校友在多哈庆祝中国入世成功。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拥有不少美誉:中国最难考的10所大学之一、国际化特色鲜明的大学之一、毕业生薪水最高的10所大学之一……

    对外贸领域而言,它更习惯地被称为“外贸黄埔”。不少执掌对外经济命脉的老总们皆出自此门。60年了,10万毕业生活跃在外贸界的各个角落。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世界经济舞台上到处都有UIBE的身影。

    在寒酸中起步的外贸学府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就如同它的校名“外贸”所具有的秉性一样,是在不停的更名与迁址中发展起来。

    外贸听着重要无比,可作为这个系统曾经的最高学府,却是在“寒酸”中起步:建国之初,新中国贸易人才奇缺,1951年11月11日中央贸易部高级商业干部学校正式开学,李秋野为校长。这是新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外贸人才的高等学府,也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起点。

    学校成立伊始,规模不大,只设有俄文系和德文系,教师23人,学生118人。学校也不宽敞:东四九条32号一个不大的平房杂院作为校部,东直门内大街和东四六条的两个平房杂院分别作为男女生宿舍。

    为了适应发展需要,1952年高商干校迁到了旧鼓楼大街前马场。这里依然不阔绰。1951级校友宋诚娴回忆,33号就是一个小胡同里的大杂院,院内一片平房,便是图书馆、教室、学生宿舍,大宿舍每个房间住15人。

    冬天上课是最苦的。虽然教室有工人管理炉火,白天上课室内燃着炉火,但夜间不用时就把炉火封上,次日上课时炉火不旺,屋子暖不了,有时就是师生共同挨冻。

    1953年1月,学校第一次更名,从高级商业干部学校更名为北京对外贸易专科学校;1954年,学校迎来第二次更名:高等教育部决定以北京对外贸易专科学校为基础,合并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系对外贸易专业,成立北京对外贸易学院,其他所有高校的对外贸易专业一律停办。北京外贸学院就成为当时全国唯一的一所培养外贸干部的高等学校。

    当时,北京对外贸易学院被国家定为机密院校,它有全国独一无二的外贸专业,每年招生都会提前择优录取,有权利在北大、清华之前录取最优秀的学生。

    1960年,北京对外贸易学院迁到了西郊车道沟新址,可使用面积2万多平方米,相当于原有校舍的两倍多,院内有新建的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和标准的大操场,各方面条件都得到改善。

    当时农村学生不少。60级校友石广生就是其中的一位。作为农民的孩子,他最初的理想只是想走出家乡,看看外面的世界。出乎他自己意外的是,他从农村来到城市,从城市走向全国,又从中国走向世界。

    节约是那个年代学生普遍的习惯和本领。在石广生的记忆里,学校地处西郊的车道沟,坐公共汽车到动物园,往返要花一毛钱。对很多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来说,是靠助学金完成学业的,一分钱都很宝贵。一个馒头要五分钱,到动物园一趟要花两个馒头的钱。每当周末,在从动物园到车道沟的路上,可以看到学生们仨一群俩一伙的身影。

    尽管条件改善不少,可在很多人看来,这依然不是一所气派的学校。62级校友袁家琨还记得,当年报到时马乃庶副院长的讲话:“你们有人嫌外贸学院不排场,一没大门,二没院墙,教学楼也不高。那我问问,没大门你们怎么进来的?塔比楼高,那可不是学校。我从教多年,以我的经验,衡量一个学校,关键是看师资力量和管理水平。”

    其后,学校经历了停办、南迁,1973年又迎来复建,在迁徙中来到如今的校址——惠新东街。复建困难重重,不亚于50年代建校的情况。

    1984年,学校再次更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这个名字延续至今。陈云同志题写校名,寄望莘莘学子能够胸怀经世济国之志,服务于国家、担负起天下兴亡的重任。

    你创造了一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

    作为涉外专业院校,北京外贸学院要求学生们必须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每个中国学生毕业时要有一门外语达到听说读写俱佳。

    一个老校友回忆,还是在前马场校区的时候,外贸学院的学生就成了当地的一道风景:宿舍和教室的学习条件有限,不能念外语。学生们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就在前马场的院子里,或者前马场外头后海的边上,像傻瓜似的眼睛发直,一边走,嘴中一边念念有词。

    20世纪50年代,中苏贸易占到整个中国外贸额的50%以上,再加上与东欧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间的贸易,达到75%。当时,苏联和民主德国的技术最为先进,在华技术专家最多。这也是当时的高商干校开办的第一年只设立了俄语和德语两个专业的原因所在。

    那时外贸战线俄语人才非常缺乏。外贸部下属的中国贸促会展览部的领导陈明甚至说:只要会俄语,我们都要。二年级时不少同学就被贸促会借调到外国展览会当翻译。而贸促会每遇外国展览会都会向同属外贸部领导的高商干校借人。

    85级校友高在朗记得,当年自己到学校读研究生,国际企业管理系也就成立两三年,却最早借鉴了西方的工商管理教育体系,使用美国原版教材,老师用英文授课。这种教学内容和方法在当时国内大学是最早的。

    同样是85级的研究生、普华永道国际合伙人吴卫军还记得这年秋天在学校读研究生课程的一幕。

    课程是西方经济学,一个美国教授讲课。20多个学生坐满了教室,吴卫军这个旁听生挤进经济学专业的课程。一个头发花白的美国教授坐到讲台上,拿出几张事先准备好的纸张,撕完了就到处扔,教室满是碎片和纸团。全班都沉默了,不知道这个教授要做什么。  

    美国教授突然问,教室脏了,谁把它打扫干净。没人回答。忍不住的吴卫军去捡干净那些废纸。老头拿出一美元说,你创造了一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西方经济学课程就这样开始了,吴卫军的劳动计入了国民经济的核算体系中。

    多年来,外语优势向来是贸大学生引以为豪的资本。与其他学校相比,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本科生一、二年级的课程表上,英语课程所占学时较长。

    双语课程和全英文课程也是学校的一大特色。学校常年开设50余门双语课程,各学院普遍采用美国同类院校英文原版教材。在商学院和国际贸易学院,这类课程占30%左右。贸大还鼓励或要求部分学院的学生用外语写作毕业论文,非英语专业学生用英语写作毕业论文,这在全国高校中也是首创。

    除了强化英语基础,贸大的所有专业学生都要学习经济、财经类课程。

    对外经贸大学党委书记王玲说,去年学校大概有40多个团队到了美国、希腊、俄罗斯、日本、韩国和土耳其等国家交流。

    在希腊演出时,雅典大学的教授对贸大学生的英语水平非常吃惊,他对王玲说,不可想象。王玲问他怀疑什么,他说他都不可能想象,一个学商业经济的学生能够把中国的文化能够展示的淋漓尽致。

    如果去机场你敢迟到吗

    当年有人开玩笑,说高商干校是北京城里“最大的小学,最小的大学”。首任校长李秋野校长不气馁。他想方设法寻访人才,挖掘人才,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请来7位教授。

    廖馥君先生是国内知名的德语权威,鲁迅先生的朋友,曾把鲁迅的文章译成德文。1914年之前就去德国留学,二战结束后才与德国夫人回到中国,一直在同济大学任新生院院长。

    被李秋野执着的热情感染并说服,廖馥君放弃去北京大学任教的机会。得知廖先生来校,李秋野亲自到火车站去迎接,把当时学校教工宿舍最好的房子——一个小四合院腾出来给他们居住。后来听说廖夫人不习惯蹲式便坑,便千方百计多次申请,从北京市委那里搞到一套楼房给他们居住。他自己却一直住着普通的平房,直到去世也没有享受到有暖气和抽水马桶的住宅。

    当时,学校汇聚了一批老留学生:

    杨公兆教授,民国初期政坛名人杨度之子;

    陈封教授,著名学者陈寅恪之子,曾任外交官,中文造诣很深。

    ……

    老师们更是对学生关爱有加。

    高中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而且是北京文科成绩第一。尽管他参加了高考却没被录取,原因是二十七八岁学英语,年龄太大了。

    张冰姿老师得知此事后,为高中打抱不平。那天晚上,不顾病痛的张老师冒着大雪来到时任对外贸易部部长李强的家里。不巧,李部长去人大开会了。执着的张老师又找到人民日报,向值班人员谈了一位高考成绩第一的学生却没被录取的事情。值班员都知道这个学生,问:是不是在海关工作,高考作文还做为范文的那一个?张老师说是。值班员用红色专线电话找到了正在开会的李强部长。第二天,李强向各方面了解情况后,找有关负责人谈话,最后说,给我收下这个考生。

    老师们对学术的严格要求也是出了名的。

    姚曾荫教授当时是国际贸易权威,在国内坐第一把交椅。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曾经介绍过我国杰出科学家,其中社会科学家人数很少,姚先生就是其中之一。姚先生对专业问题,不懂的一定说不知道,决不会不懂装懂。即使知道的也有把握才讲,资料也要找到准确的出处。

    王沅沅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学校的首届毕业生,也曾经在学校任教。这个个性十足的老师,到他监考的时候,学生都很紧张。他说,考试作弊是鼓励邪恶、鼓励占便宜、鼓励机会主义,是对老实人的不公平。上课迟到的学生在教室外喊报告,他像没听见。课后会问学生:如果去机场你敢迟到吗?十几年的教书生涯,他都不曾迟到过,而且常常是第一个到教室的人。

    廉思是2007年入校的青年教师。他所带领的团队一度遭遇经费不足和审批受阻等困难,但是他顶住了压力:“做科研要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看得淡利益。听到闲言碎语,不要垂头丧气;听到赞扬颂歌,也不要洋洋得意。”

    这种踏实做学问的心态成就了他。2009年9月,廉思主编的《蚁族》一书面市后,立即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国内外百余家媒体的追踪报道。

    最了解我的人是中国股民

    佟志广是中央贸易部高商干校建立后首届英语专业毕业生。正当中国“复关”谈判一切又回到起点的时候,苏联的“解体”让中国复关面临的僵局雪上加霜。佟志广当时是外经贸部副部长,受命于危难之中,出任中国复关谈判的第二任首席谈判代表,开始了中国复关谈判的破冰之旅。

    最令他难忘的是和美国的双边谈判。美国代表团团长是卡伦·希尔斯大使,她是当时世界政坛与撒切尔夫人齐名的铁娘子。

    1992年10月10日是中美谅解备忘录签订的最后期限。这一天从早上8点30分开始,中美两国就一直在进行最后的磋商。佟志广要求把“美国承担国际义务,支持中国早日加入《关贸总协定》”这一条写入谅解备忘录。否则他很难签字。

    双方一直僵持着。饿了吃个汉堡,渴了喝杯可乐。佟志广的高血糖根本不能喝可乐,但这时已经顾及不了许多,整整一天他喝了几十杯可乐。一直到晚上11点30分,他一直还在坚持。其实他心里有底:当时正值美国总统大选,布什和克林顿第二天要在电视上辩论,特别需要这张谈判成功的牌。而且他也准备好了,只要不过12点,就是当天。当指针指向零时,希尔斯妥协了,把这句话写进了备忘录。双方握手的那一刻,在场的中国人热泪盈眶……

    1991年,苏联解体。就在这些分离出来的国家即将成立的前一天,正担任欧洲司副司长的60级校友胡楚生接到重要任务,陪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李岚清访问刚刚成立的俄罗斯、乌克兰等独联体国家并与他们签署第一个双边贸易协定。

    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飞行外交”。外经贸部与外交部组成的代表团所乘包机,在苏联宣告解体的当晚启程,并于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降下的那个夜晚抵达莫斯科。胡楚生出了那么多次国,却从来没有像此行带过这么多材料。因为不知道与新成立的国家签约时会用上哪些材料,就多多益善,都带上了。

    那几个独联体国家都没还没有建立我国的大使馆,也就没有谈判签约的场所,于是包机就成为流动的工作间。此外,包机还是流动的旅馆。当时,这些独联体国家还没有建立商务处,连电脑等办公设备也没有,中国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协定都是手写的。

    代表团几乎每一天半就跑一个国家,一下飞机就约见。连续的疲劳让每个人都经受着体力的煎熬,最大的幸福就是睡觉。飞机上准备的食品都吃光了,就用方便面来充机。

    一系列的第一个协定就在这一系列的艰苦条件下高效率的签署了。

    1988年,74级校友高西庆归国后办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积极参与中国证券市场的建立,并为此建立了中国证券交易所联合办公室。1988年3月,他与王波明等人共同执笔写成《关于促进中国证券市场法制化和规范化的政策建议》,这份建议被称作“中国证券市场的白皮书”。他又参与起草了《中国证券市场创办与管理设想》。

    在创建法律与规范的过程中,首先要面对的是一个非规范化、非专业化的社会现实。高西庆常常骑车每天四五个小时,往返于西郊的万寿路、南城的珠市口和东北郊的对外经贸大学之间。有时顶着西北风,车子就要骑不动了,可是使命感在推着他往前走。后来有人对他说,要不是你们几个人的折腾,中国还得过些年才有证券市场。

    1992年,中国证监会成立,他出任首席法律顾问兼发行部主任。1995年他辞去证监会的职务,回到母校教书。1999年,再次回到证监会,任副主席,是国务院历史上第一个拥有美国华尔街职业律师身份的副部级官员。其后,他的生活所做所行都成了透明体,最了解他的人是中国股民。

    能参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商务人才

    建校伊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确立了“外语+经贸”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理念。从1978年开始,学校在办学体制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新增了一批与外贸相关的专业,拓宽了专业领域。在国内高校中率先引进国际先进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并与中国高等教育传统相结合、融会贯通。如今,学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延伸为双复合或多复合“外语+专业”的培养模式,比如“外语+外贸”、“外语+管理”、“外语+外贸+法律”等。

    这些年,学校从来没有停止过人才培养的实验和创新。以荣誉学士学位制度(Honors Program)为例,这是发达国家本科教育中一种比较成熟的培养优秀人才的学位教育制度,其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现在已经在西方高校中得到较普遍的推行。

    部分高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尝试这种对优秀本科生的特殊培养方式,并形成了不同的模式,一般统称为实验班,其实质等同于荣誉学士学位制度。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经过近一年的准备在2005年秋季开设了经济学荣誉学士实验班。

    第一届经济学荣誉学士实验班在经贸学院一年级本科生中采取自愿报名原则,分别进行了笔试和面试环节,逐轮筛选,最后经过经贸学院学术委员会圈定名单。当时一共有220人报名考试实验班,70人进入面试,最终只有40人被录取。

    经济学荣誉学士实验班课程深度高、难度大,人所共知。

    在教学方面,首先是教学集中,采取集中编班制度;其次开设的核心课程较难,课程体系学术性强、深度高、难度大,有些课程难度达到研究生水平。

    实验班平时课程采取70分及格制度,专业课平均分数要达到80分以上才可以拿到荣誉学士学位。毕业论文采用纯英文形式,毕业答辩为中英双语答辩。此外,实验班采取自由进出制度,非实验班专业学生亦可通过平时的努力在二年级初考入实验班,部分兴趣转向的同学可以退出实验班,转回原来的专业。

    在师资配备方面,实验班配备了一批教学科研能力强的教师任教,其中有很多老师有着海外留学经历。

    由于要求很高,学习的过程非常辛苦,有同学形容是“哭着”学出来的。

    在4年的学习中,2005级经济学荣誉实验班的同学们在各种数学竞赛、学术研究、商业策划大赛中都取得了非凡的成绩。第一届经济学荣誉学士实验班35名同学毕业了:15名同学选择在国内攻读研究生,10名同学选择国外名校读研,10名同学选择工作或继续考研,工作单位包括外交部、中国银行总行、强生医疗、毕马威、四大银行的省分行等。

    2006级实验班的同学成绩依然斐然:38名毕业生中15人到国外著名大学深造,13人考入国内著名大学读研,另外10人全部确定毕业去向。

    从2007年开始,荣誉学士实验班拓展到从高中应届生中直接招生。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施建军这样阐述了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培养具有通晓国际事务规则,具有国际眼光,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商务人才”。让学生“在国际上能成为大牌的投资专家、商务专家、贸易专家”。

    (张小锋 李悦 李欢欢 朱向峰)

我们活跃在世界经济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