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说,卖菜得会“分心术”。说完这话,这个“80后”嘿嘿地笑了起来。
多年的经历,让她练就了同时应付多人的本事,菜摊前面站着五六个买菜的,她能全都照顾到,用她的话说,“一个都不能跑”。
于是,在给一位大爷算账、装菜的时候,她得微笑着看其他人,然后,同时回答好几个人的问题,“大姐、今天的西红柿便宜了。”“大哥,你不用挑,这韭菜是今天新上的。”一个大妈刚路过菜摊,她还得喊一嗓子:“大妈,你今天来点什么啊?”
晚上7点,热闹的市场消停下来,小李的忙碌还没有结束。
晚上9点半,她和老公小祝收拾好摊位。一家人这才坐下来,准备吃饭。一岁多的儿子,躺在床上,早已进入梦乡。
小李叫李凤格,是山东曹县普连集人,1983年出生,1999年来北京打工,做过超市服务员,在商场当过导购,2005年,她在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附近的一个农贸市场,接下姑姑的菜摊,开始专心卖菜。家就安置在菜场边上的简易棚里,一个18平方米左右的房间,月租400元。
屋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双人床、沙发,衣柜样样齐全,屋角摆着个电视机,用毛巾盖着。小李说,电视半年前就坏了,“每天忙得连轴转,也没工夫去修电视。”
小李说,在这样有专人管理的大棚里卖菜,各种费用加起来,一个月平均差不多要交700元。一家三口每个月的纯收入,差不多4000元钱,除去各种费用,一年忙到头能落下2万元的利润,“生活,不好也不坏吧。”小李是个乐天派,每天都挂着微笑,“卖菜这一行,挣得都差不多。”
小李说,卖菜这活儿,不懂的人,看上去感觉挺轻松。内行人都知道,这是个体力活儿。小李形容说,她和老公每天的生活,很像接力赛,从早忙到晚。
小祝在旁边笑了起来,“比奥运会的接力赛累,他们就跑一会儿,我们一跑就是好几年呢。”
每天夜里两点半,小祝准时起床,和老乡一起骑上电动摩托车,去东五环平房桥的蔬菜批发市场,一年四季,风雨无阻。早上7点到家时,小李已经做好早饭。两人把买来的菜放上菜摊,8点,小李就开工了。这时,老公在家看孩子,如果儿子不闹腾,小祝还能眯上一会。如果儿子来了精神,小祝补一觉的愿望就落空了。
中午,两人换班,小祝盯着摊,小李抱着儿子做饭。
下午,如果不忙,老公可以抽空睡会儿觉,小李抱着儿子继续盯摊。
傍晚,是他们卖菜的“黄金期”,菜场允许摊主在外面的街道上摆一会儿摊,两口子还得把菜搬出去,一家三口,在外面继续叫卖。
晚上,回家吃饭,洗洗涮涮。第二天,忙碌的生活照旧。
有的老乡看他们一家三口小日子过得还行,就过来问,卖菜挺能赚钱吧?
小李咧咧嘴,“平常,一斤菜也就是在批发价上加个一毛钱到三毛钱。过年的时候,能多赚点,每斤多加个五毛钱。利润不高。”
小祝在一旁插话,“这钱也不好挣,万一进的菜太贵,没人要,或者天气不好,还得赔钱呢。”
也有人问小两口,带着个孩子,这么玩命,日子过得苦不苦?
两人相互看着笑了笑,“也没觉得苦。打工的人不都是这么过的吗?”
小李说,当初选择卖菜,也是考虑再三后决定的。
“我在北京大商场里当过导购,工资不高,但是提成还不错。”小李回忆说,她当导购的时候,姑姑正在经营两个菜摊,小李下班之后,换套衣服,就上摊帮忙,干着干着,她感觉,卖菜比较适合自己,“自己做小生意,时间比较自由,在大商场里,被人管得太严了。那真是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连喝水都有规定,一个事干不好,就得罚钱。现在钱挣得虽说少了点儿,但是干着舒心啊。”
后来,老公小祝也辞掉了卖饲料的工作,一家人围着菜摊忙活营生了。
日子虽然过得累点儿,他们却很少抱怨。小李说,不管做什么小生意,只要肯吃苦,都能养活家人。她还说起有的年轻人,“眼高手低,不吃苦。”
她有个小表弟在北京读大学,学的是市场营销专业。
“表弟学商业,但是他不愿意从小事做起。天天想着去大公司工作。”小李说,“不管干哪个生意,不都得从小事做起吗?大学生每年有三个月的假期,我感觉,他们要想以后做生意,就得从最基层的做起,摸摸市场的脉。假期卖卖菜,或者干个小卖铺,要不去大商场卖卖衣服都挺好的,都能获得最直接的经验。”
“做买卖,就是买和卖,最开始挣的都是辛苦钱。”小祝在一旁插话,“这都是最有用的经验。”
畅想未来,小两口也有自己的打算,小李说,等孩子再长大点,他们手头宽裕了,就去开个小超市。
“卖什么不重要,最关键的是学会与人打交道。懂了这个,做什么买卖都一样。”小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