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是世界无车日,早上我在网上问一位朋友:今天无车日,你会开车吗?朋友说:平常能不开就不开,今天无车日呢,则跟平常一样,不喜欢装,不爱形式主义——说得真好。不过,我后来反省,真不该问别人“开不开车”。不开车,主要是个人“反求诸己”的一种自觉,这样的叩问应该指向自己的内心。无车日,不是看别人的行动来决定自己的行动,不是别人开自己就开,别人不开自己也不开,它是每个人的道义自觉。
想起一句过去说得很多的话:从我做起——环保,要从我做起;文明礼让,从我做起;低碳生活,从我做起……因为这样的话出现在各种宣传口号中,活跃在各种道德灌输中,有时容易让人产生逆反情绪。其实,撇除对宣传和灌输的逆反,细细品味这句话的含义,它真不是一种说教,而是一种公民应有的美德。公民之公,在于对公共义务的自觉担当,其道德内涵,便是“从我做起”。
这种自省的公民美德,在我们的社会中,已经久违了。人们似乎养成了一种推卸责任的思维习惯:面对一种伦理要求,不是首先反求诸己,而是先苛求别人,把自己当做一个例外的旁观者,置身道德之外,将遵守这种伦理要求的责任加到其他人身上,然后等着搭便车,享受别人遵守这种道德带来的好处。
比如无车日就是如此,不是从自己做起,而是看别人开不开车——如果每个人都只等着看别人的行动,那必然会陷入一种道德的囚徒困境。如果人人都只想搭便车的话,其结果必然是没有人不开车。只有人人“从自己做起”,才能打破这种僵局,也才能产生有利于每个人的结果。这,就是集体行动的逻辑。
这个无车日,我注意到,很多人都在借此批判公车,认为“无车日应该首先是无公车日”,“公车无私用才是百姓眼中最佳的无车日”。有一项调查显示,七成网友赞成无车日公车应该停开1天。这样,无车日又转化成对公车的批评日。我能够理解公众对公车的不满情绪,但又觉得这种看似很正义的道德义愤中,隐含着一种推卸自身公共责任的逻辑。无车日,应该是每个人的事,而不能偷换成对某个群体的强求,不能将这种义务都推到某个强势群体身上。汽车社会的问题,不只是公车造成的,将污染排到空气中,每辆车都有责任。无车日,任何拒绝自我反思而将问题指向别人的诉求,都远离了公民美德。
久违了,“从我做起”。如今有人习惯一种“比烂”的逻辑——不是敬畏头顶灿烂的星空和遵从内心的道德法则,而是跟不如自己的人“比烂”:我虽然做得不好,但有比我做得更烂的人。从这种“比烂”中寻找拒绝担当的借口。
如今还流行一种“有钱人有权人应承担更多的责任”的堂皇借口,一事当前,以弱者或受害者的身份自居,将遵守道德的责任推给所谓的强者。比如,说到环保,就有学者称“中国环保应富人先行”。这暴露着那种极不健康的集体心态:人人都在谈环境污染问题,都意识到环保的重要,可大多人都只是从受害者角度来谈污染,把自己当做别人制造污染的受害者,然后把环保矛头指向别人。可这遍地的污染、满地的垃圾,难道都是富人制造的?
还有撒娇和绑架的逻辑:我不扶老太太,不是我的问题,而是社会没有为我扶人创造一种好的社会环境。还有例外的逻辑,谈到义务担当,总是习惯性地将自己当做例外者。自然环境和社会道德的悲剧,正源于“从我做起”这种自省美德的失落和沉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