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秋收时节,新疆农八师149团各连队的棉田却异常清静。
广袤的棉田里,很难看到人的身影。远远望去,棉田里晃动的是两台大型机械。走近端详,两台4米高的大型进口采棉机正在作业。
“今年我们没有一个拾花工,全团百分之百实现机械采棉。”149团团长张启全话语中充满了自豪。
他告诉记者,不仅仅是采棉实现了机械化,棉花的生产全过程以及其他农作物的生产过程都实现了机械化。
据了解,这是我国第一个农业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的农庄。
在149团良种连的一片棉花地里,一台大型进口采棉机正在作业。白花花的棉田,采棉机一过,就像理发的推子推过一般,身后棉株上的棉朵立时不见踪影,只留下残枝枯叶,不多时采棉机便满载着棉花驰向地头。
这块地的主人张改珍站在田头望着自己承包的60亩棉田。她说,下午1点机械下田,现在已经采了3/4,3个多小时就能把地里的棉花拾完。
“现在种地真是省时、省力、省心、省钱啊,60亩地太少了,要是能多点地就更好了。”张改珍的老公张安笑着说。
采棉机刚刚采下的棉花,被卸到地头一片空地上,张安开着“抓棉机”将采摘下来的棉花抓起放到停在一旁的打模机里,打模机很快就将棉花打压成一个长8米多、高2米、宽2.5米的模块。
模块打好后,有专人过来填写棉模卡片,大家称之为“身份证”,上面记着这块棉花模块的所有信息,而后将卡片挂在模块上,由装模车运到加工厂。
张家60亩地采收下来的棉花被打成了两个半模块。这时,装模机开到了模块前,司机李全刚跳下车,拿着摇控器开始操作,庞大的模块顺着拖车的斜角缓慢上移,十几分钟就被装到拖车上。
李全刚开着装了棉模的装模机来到加工厂,卸模、运送都由机械完成,籽棉从这头输送进去,不一会儿,那头皮棉被打成包送出来。
整个过程中,张改珍一直站在一旁观望,根本插不上手,只是偶尔捡一下散落在地上的棉花。
张改珍说,眼前的这些活儿,要是在过去,起码得雇30到40个拾花工,干个60多天才能完成。田头晒棉、装车都得人工进行。
这一切,现在都由机械代替了。秋收本是漫长的过程,但今年对张改珍一家来说,秋收就一天。
149团副政委杨玲站在棉田边提起过去拾棉花的经历,不住摇头感慨。她说,自己小学三年级就开始下田拾棉花,根本没有享受过假期,因为每到假日,正是农忙时节,团里包括机关、医院、学校,几乎所有人都去拾棉花。每到拾花季节,团里的农贸市场关闲,街上空无一人。而棉田里则是另一番景象,红旗招展,人声喧闹。团里招外来拾花工最多时达1万多人,比本团的职工人数还多。
“几天下来,腰就不是腰了”。杨玲这样形容采摘棉花的辛劳。
这种艰辛的劳作,在几年前因为机械化被大面积使用,而得到根本改观。
张改珍粗略算了一笔账,60亩地如果用人工采摘,按每亩单产350公斤、人工费1.5元/公斤计算,需要花费3万多元。而用机械采棉,采棉机一亩地125元,打模机1公斤收0.03元,运模机1公斤0.05元,加起来不到1万元。虽然对收购的等级会有所影响,但综合效益比还是非常合算的。去年她家扣除各种费用,挣了7万多元。
良种连连长张方军高兴地看着张改珍家装棉花。他说,现在种地全程实现了机械化,使土地成了“香饽饽”,149团本来就人多地少,如今想包块地比登天还难。
张连长说,全连6000亩地,如果用人工手采的话,到10月底也不一定采摘完,而用两台采棉机的话,25天就能搞定。
采棉机操作员李全海告诉记者,一台采棉机可以抵近80人的采棉量,每天采棉量可达2000吨。一到采棉季节,他们白天黑夜加班干都忙不过来。
149团团长张启全介绍,高峰期时全团有40台采棉机驰骋在棉田里,这可以抵上万名拾花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