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先生告诉我们,胜利在望。中国人民268年以来,第一次有可能在自己的祖国获得言论自由的权利。中山先生的革命理念包含三层含义: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推翻满清统治;其次,是建立共和国;第三,是建议一个民生主义的政府。”
——1911年10月15日,《没有龙的新国旗——民生主义的旗帜在革命军中迎风飘扬》
☆“我问一位熟知东西方文化的中国女士,‘什么时候中国母亲才会允许自己的女儿傍晚与大学男生们一同驾车出游呢?’她的回答像一道闪电震惊了我,‘再过一百年’。”
☆“年轻人渴望财富和权力,认为西方的财富和强大的武力单凭精准的科学知识即可立即握在手中。所有学生都急于获得科学知识,却大多忽视了西方获得成功的道德基石。他们抛弃自己的道德传统却又无视我们的理想主义,只可能成为自私的物质主义者,那样中国的觉醒将是一场灾难而非福音。”
——1911年10月29日,《中国将有伟大的未来》
☆武昌城并未作任何抵抗便被革命军占领,长江上游其他城市已和革命军将领取得一致,直接悬挂白旗。很难说是革命军“占领”了上海、武昌和其他上游城市,只不过是众人都默认各地易帜而已。整个过程中大约有10人死亡,另有20人受伤,其中多数是在用炸药炸开勉强关闭的城门时意外伤亡的。
——1911年11月5日,《武昌事变后的中国时局》
☆一个人学业成功与否被视为任何事业成功的先决条件。所有官员的任免,无论职位高低,无论文武,都取决于你学业的好坏;而仕途是决定个人社会地位和权利的唯一因素,并且决定了你的财富。知识分子是被中国民众接受的统治阶级。唯一例外的情况,只有满清八旗子弟可以享受特权。
☆中国人民的未来始终维系在知识分子手中。因为在中国,从来没有哪个有影响力的阶层不是由知识分子组成的。
——1911年11月6日,《知识分子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
☆梁启超不看好共和制。梁评道:“中国将不会有共和制,这是不可能的。共和制不符合中国国情,也不符合国民的文化特性。目前的动乱,其后果是催生建立一个文明进步的君主立宪制度。当然,这样的一种前景,受到那些目前并不在政治舞台上的人们的影响和制约。”
——1911年11月7日,《梁启超称共和制不合中国国情》
☆汉人被发现如身穿西式服装将被立即处死,但真正的外国人却未受干扰。驻在城内的外国人向当局提出抗议,呼吁立即停止屠杀,但未被理睬,并且受到嘲笑。
——1911年11月11日,《满清军队在南京屠城》
☆“为什么不把辫子剪掉呢?”我想到一些新派的中国人已开始改革,就冒险询问他。
“会的,时间到了就会的。”他迅速回答,脸上挂着微笑。
这只是采访中的一个小插曲,却可从中看出他的个性。他完全明白,男人留辫子是多么荒唐,也知道时代发展的潮流。他只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
——1911年11月19日,理查德·巴里《万众瞩目的袁世凯》
☆南京12月29日电:
南京代表大会一致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1年12月29日,《孙中山当选民国临时大总统》
(以上文字摘编自《共和十年:〈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1911~1921)》,该书由郑曦原编;蒋书婉,刘知海,李方惠译;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