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10月13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校媒记者眼里的本田节能大赛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10月13日   08 版)

    编者按

    一升汽油可以跑多远?2010年这个答案是:2147公里,相当于北京往返上海的距离。以创意、节能和竞技三大元素为核心的本田节能竞技大赛始创于1981年,是日本家喻户晓的环保赛事,历经三十载而热度不减。2007年正式进入中国,以“挑战一升,环保一生”的口号迅速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环保节能挑战赛,每年有超过100支的高校、媒体和车厂车队参赛。

    今年9月,中国青年报社联合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通过中国高校传媒联盟,面向全国高校选拔了25名“第五届本田中国节能竞技大赛节能传播使者”。他们将作为本次活动的特别观察员和高校参赛队的随队记者传播竞技魅力、传递环保理念,吸引更多大学生关注环保、践行环保、投身环保。

    本版专辑为大学生记者对“第五届本田中国节能竞技大赛”各参赛队筹备工作的详细报道,随后11月在广州举行的总决赛,这25名大学生记者还将为我们带来更精彩的报道。正如西南大学的参赛队所言:“进军广州,我们准备好了。”2011,让我们共同见证又一段传奇的诞生,期待那些以节能名义飞驰的青春。

    “黑色闪电”演绎节能梦想

    大连理工大学  钟天骐

    “右转弯,加速”、“熄火,感受一下滑行”……凌晨3点,偌大的校园里只有对讲机传来的指令声、发动机的引擎声、还有几只没睡着的知了在疲惫地叫。

    “里面很闷,方向盘位置还应该向前移动一下。”刚刚进行了十几次油耗测试的车手李永亮从“黑色闪电”中抽身而出后苦笑道。凉飕飕的风中我打了个寒战,但李永亮脸上分明渗出了细密的汗珠。“这很正常。车里空间很小,再加上戴着头盔穿着赛车服精神高度集中。出来的感觉:里外‘冰火两重天’。”

    长2.9米、宽0.8米、高不足0.8米、车重50公斤、一升汽油能跑700公里、最高时速60公里……在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实验训练基地,连续4次参加本田节能竞技大赛的ForceDUT车队队长李明,向我展示了他和十几名同学花费了一年时间,纯手工打造的节能车。

    “除去车壳,我们一年来全部的成本费用只有几千块钱。”李明介绍,节能车的原材料大部分来源于废物利用。车灯是废旧的手电筒拆下来的灯泡,油箱是喝过的矿泉水瓶,鸣笛喇叭是从报废的摩托车上拆下来的,汽车坐垫、电线都是其他团队实验项目的边角料。“这个头盔参赛经验比我还丰富。”李永亮抱着掉漆了的头盔笑着说。

    眼前漆黑色的节能车点缀着黄色闪电般的图案,再加上流线修长的外形给人一种年轻、酷炫的感觉。“黑色不是刷的漆,而是碳纤维外壳本身的颜色。”李明说,“参加节能竞技大赛,虽然省油是我们的最终目标,但在制作节能车的每个环节,‘省’成了我们的重要准则。用料省、用时省、用人省,我们希望用最省的方式,实现最高的效率,获得最佳的呈现。”

    为了减少重量,在节能车外壳的选择上,李明和队友们事先考虑了多种材料,最后选择了质量轻、强度大的碳纤维。从市场上买来材料后,根据设计的图纸一样样裁剪、焊接,“真正做起来,才知道图纸跟现实制作有多大差距。”队员曹志远说,“第一次由于没有认真规划导致外壳制作失败,不仅几千块钱打了水漂,而且临时制作的车壳也影响了去年的比赛成绩。”经过几个月无数次精益求精的打磨、修改,“黑色闪电”逐渐展露锋芒。

    近20人“纯爷们儿”的团队里,仅有的一位女生始终不怎么说话。据了解,这位被队友称为“干起活儿来比男生还狠”的魏品乔还有过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一次在裁割铝管时,操作的队友无意将铝管偏离了正常的方向,而一旁协助的魏品乔毫不犹豫地徒手伸向了正在工作的切割机……“当时没想那么多,就是觉得要把铝管拉回到正常的位置。”魏品乔回忆时,脸上仍然透露着执拗,“结果很惨,右手被溅起的铝屑划得鲜血直流。不过好在硬是把铝管直回来了。”

    这样的事数不胜数:一块泡沫板就能在实验室睡上一周;油耗测试时汽车撞在了体育场围墙上;中秋节挤在训练基地为一个小小的修改争论到面红耳赤;几个小时的训练后只有5分钟时间吃饭,再带着一身臭汗灰头土脸地赶到教室去上课……

    如果说制作节能车的过程是一杯充满了失败、挫折的苦咖啡,那接下来的油耗测试就更像往咖啡中加了一点儿甜甜的糖。

    “我们最骄傲的是在参与比赛的同时,向周围的同学、市民们宣传节能环保的理念。”魏品乔说,每一辆车都有自己最省油的行驶速度。车速低时,活塞的运动速度低,燃烧不完全。车速高时,进气的速度增加导致进气阻力增加,同时风阻指数增加,这些都使耗油增加。“其实开车时有很多节能小技巧,像不能急加油、停车熄火等,最重要的就是有意识去省油,省油不只是省钱,更是一种积极的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玉米淀粉“变身”小汽车

    华南农业大学  刘宝婵

    第五届Honda中国节能竞技大赛的开跑日一天天临近,各车队进入如火如荼的白热化装车阶段。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也不例外,派出了一支极具农业大学特色的车队——“农辆无限”车队。

    第一次走进实验室,队长赖奕章就迫不及待地向我们介绍车队今年的“杀手锏”——以玉米淀粉为主要材料做的车身。赖奕章用玉米淀粉作车身材料的想法,其实在去年就产生了。但由于去年的大赛在9月就开赛了,迫于时间压力,即将完工的车身便继续沿用应用普遍的车身材料——碳纤维。

    “我所理解的节能,应该是在生产过程中做到对环境低(零)污染,资源环保可重复利用,而且能大大地降低对工人身体方面的健康损害。”赖奕章边讲边拿起土黄土黄的玉米淀粉车模,得意地说,“玉米淀粉不像其他塑料、碳化材料那么不可降解或难以降解,我国是农业大国,玉米是可以大批生产的,并且淀粉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这个大胆的想法很快得到了车队成员的认同。赖奕章笑称自己有这个想法或许是受到大学里农业氛围的影响:大二的时候跟着老师做 “玉米跟茬挖掘机”的项目;大三在网上看见意大利某设计师用玉米淀粉做成形状各异的桌椅……于是,平时的积累在此刻得到了灵感的爆发。

    如何配制玉米淀粉的量也是一个急需攻破的难题。车身模型造出来之后,车身组队员就如火如荼地做试配实验、抗压实验。暑假某段时间,队员往往要用玻璃钢涂料涂饰车身,有时候还会被涂料搞得衣服黑迹斑斑,还有因为玻璃纤维而剐伤手脚甚至皮肤过敏……因此,他们纷纷自嘲自己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工”。

    车队生活乐趣无穷,实验室里也常常传来笑声。“专家”、“青蛙”、“硬哥”这些古灵精怪的花名常常在某一队员口中蹦出来,然后就被队员口口相传,随之“转正”;车身组也有一个伟大的设想,就是车队人员应该专业多样化,比如让动物科学专业学生来搞仿生技术,让艺术设计学生做车身外观美工,让经济管理学院学生拉赞助、管理团队经费……总是有人在车队气氛沉闷的时候插科打诨,而队员也不计较互相之间友善的互损。该认真的时候认真,该放松的时候放松,似乎是“农辆无限”队员团队生活的法则。

    因为团队经费有限,所以车队能省就省。玻璃纤维、碳纤维这些车身材料都比较昂贵,幸好今年车身材料主要是玉米淀粉,不然又是一大笔开销。轮胎、车链、管道、清洗剂、摄像头监测仪等等零件,名目繁杂,但到目前为止整个车队只花了不到5000元钱。

    少年的热情由此点燃

    内蒙古农业大学  维力斯

    一直爱好汽车的白天阳、张波、肖楷等同学偶然从网络上得知此次本田节能大赛的消息,少年的热情由此点燃。但是由于内蒙古地区从来没有学校参加过此类比赛,校方对这样一个至少花费数万元的比赛态度相当谨慎,而漫长的评审过程也一度让几位同学以为他们的大赛之路止步于此,然而峰回路转,教务处处长杜健民老师经过仔细评估,最终认可并批准了747车队的方案,而机电工程学院的侯占峰老师也被指派为747车队的专职指导教师,并为车队专门腾出一间各种机械设备齐全的实验室,用以制造节能汽车。

    在确定方案后,747车队一行人奔向机械工业比较发达的包头,在包头铝业公司、北方奔驰公司和北方重工的车间里找到了制作车身所需要的材料,完成对材料的基本加工后,一行人便回到学校开始借助于机电工程学院实验室以及校机械厂的机器加工材料。当暑假结束,大批的同学来到学校为新学年做准备的时候,747车队的同学也用整个暑假制作完成了车身的基本结构。

    接下来的9月,每当夜幕降临,学校操场上锻炼身体的人们逐渐回去后,747车队便全队出动,一遍又一遍地测试校正车辆的各项技能,无论是开学时的酷暑还是入秋后的阴冷,这辆车的主要性能越来越好,节油性能尤其突出。怎么办?车身已经无法再轻了,这时,身为车手的贾书敏提议换一个体重更轻的驾驶员,经过一系列选拔测试,最终确定体重只有40公斤的来自2010届车辆工程专业的王晓敏同学为驾驶员,整车的重量得以再次大幅度下降,节油性能也再次提升。

    像风一样飞驰

    中山大学  刘丹凤  苏栋

    逸风车队成立于2009年,由中山大学工学院几名热爱环保和赛车的学生组成。“逸”取自“孙逸仙大学”(即中山大学)的“逸”,“风”指风一般的速度。年轻的逸风车队并没有丰富的经验,没有耀眼的荣耀,也没有充裕的资金和赞助,但他们始终充满创新、实干的精神,好点子层出不穷,正如他们的队名“逸风”给人的感觉一样——年轻而充满活力。

    节能车倡导的是一种节能环保的理念,通过比赛的形式影响更多的人实现节能理想,汽车技术才能不断发展。参与这种比赛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参与的人也许就是未来节能环保汽车领域的精英骨干。

    环保挑战未来

    清华大学  宫广骅

    时下,“低碳经济”成了流行的热词。在美丽的清华园里,就有这样一群执著的追梦者,在汽车设计的领域为了“节能”和“低碳”的梦想探索,他们就是清华大学参加Honda节能竞技大赛紫荆花车队的队员。

    车队的装配地点在校内一个宽敞的车间,车间里有一摞厚厚的设计图纸,各种常用工具和汽车零配件琳琅满目,还有一块用于讨论问题的黑板,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公式,画满了测试曲线。说起车队的汽车,来自机械学院汽车系的车队常务副队长章雄兴致勃勃地聊起所设计车型的各部件,如传动装置、转向装置、轮子、发动机等等。据章副队长介绍,队内的各位队员为了备战本次大赛都在努力地工作,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绘图纸,测参数,搞装配,每天八九个小时泡在车间里,大家熬夜讨论赛车的磨合和调试等问题也是常有的事。

    除了在硬件上出力气下工夫之外,驾驶员的行车策略对比赛成绩也有重要作用,车队目前有一名驾驶技能熟练、心理素质过硬、临场反应迅速的驾驶员。几乎每天中午车队都会在校内的紫荆操场试车,每一次试车结束后,队员们会从车辆自身的部件磨合到驾驶员对车辆的适应和操控等各个方面总结经验教训,使每次试车都有新的收获。

    对于大赛的“挑战一升,环保一生”理念,紫荆花车队有着很丰富的内涵解读。来自汽车系的队长周骏汇认为,其实环保就在我们身边。在汽车这一领域,我们平时能做到的节能环保措施就有很多。例如,大家在选择爱车的时候,尽量购买低排量的汽车,驾驶时处于相对低速的状态,这样既提高了行车的安全性,也可以减少燃料的消耗。此外,对于自己的爱车也要定期进行硬件的维护和保养,无论从外观还是内在都保证了汽车处于最佳的运行状态,可以更好地提高汽车的运行效率,降低能量消耗,做到节能和环保。

    节能路上的家

    天津师范大学  樊晓丽

    一群人,为了一辆车,一辆节能车,在近5个月的日子里,没日没夜地钻研,废寝忘食的地奋斗。没有大型实验室,没有足够资金支持,没有高端技术指导。他们在一张白纸上研究制作出了如今厉害的“滨海号”。

    长270cm、宽83cm、高80cm的“滨海号”,身着蓝色喷涂外衣,长着一对小耳朵,拥着一段流线型身躯,呈现着迷人姿态。第二代“滨海号”,如今已进入了试车和调试阶段,一切都在有序地进行着,只为等待在广州的赛道上一展节能身姿。

    据“滨海号”车队队长张宇介绍,“滨海号”所用之零件,大部分都是上年参加比赛时剩下的,还有他们拆了无数辆自行车后寻得的。“我们那段时间拉网式的在学校里搜寻废自行车,感觉跟‘小偷’似的,瞄上一辆‘偷’走一辆。”张宇嘴角上扬对着记者说,“不过,这样一来,节约了不少花费,效果还跟新买的零件一样。”

    这次的“滨海号”与第一代相比,跑得快,更省油。改装后的发动机加上更改了的传动方式,大大减少了耗油量,增加了车的奔跑速度。现在的“滨海号”车速已能达220~230km/h,比去年的比赛成绩143km/h增加了近90km/h。队长张宇说:“在剩下的时间里,我们会不断改进,希望能跑到300km/h。虽然我们的速度跟其他的车队相比非常慢,但正在起步的我们是在跟自己比,有进步对我们来说就是最大的幸福。”

    走进车队的实验基地,两间屋子,九张小桌子,三台电脑,还有一堆堆零件。“这就是我们天天蹲守的地方,我们视为家的地方。”张宇走向水龙头洗着满是机油的双手笑着说,“团队里的所有人关系都非常好,不论男女皆称兄道弟。在我们看来啊,这里不仅仅是车队,更是一个家。”

    我们的“纯手工打造”

    扬州大学  王虹

    长2.65米,宽0.8米,高0.85米,重60千克,一升油能跑500公里……日前,南京农业大学钟山车队队长王高峥展示了他和队友花费近7个月时间,纯手工打造的节能车。“希望通过我们对车身、发动机等部分的改进,达到我们一升油跑500公里的目标。” 

    经过大量实验,大家最终决定对发动机进行创新性的改造,同时通过曲轴的直接传动来提高传动效率。切掉发动机,虽然既轻便又节能,但是怎样密封切掉的发动机成了车队必须解决的难题。王高峥他们事先考虑了多种方案,考虑到铝焊不仅不易在体积较小的发动机上操作,而且费用较高,队员们最终选择了直接用螺钉上紧的办法密封。

    由于改造发动机时,用来测量机油高度的油尺被切掉了,怎样保证机油能够润滑到发动机的问题也摆在了队员面前。“如果机油量太少,润滑不到曲轴和汽缸盖上的凸轮轴,就会损坏发动机;如果机油量太多,则会造成漏油。”王高峥告诉记者,“为了测出机油精确的高度,我们试验了上千次。”

    发动机和润滑的问题已经解决,接下来就是车身的制作了。“经过比较,我们选择了玻璃钢材料制作车身,这种材料使用比较广泛,价格低廉而且成型相对比较方便。”

    队员们首先把油泥模型翻出石膏模型,由于车身太大,不可能一次就翻模成功,必须分块翻模,然后将翻好的石膏阴模拼接成一个整体,再在石膏模内部刷玻璃钢,最后敲碎石膏模,得到玻璃钢车身,对车身进行打磨后再做表面喷漆后贴纸。制作过程中,由于车身的厚度保持在3mm左右,使得整个车的重量保持在60千克,达到了每升油跑500公里的目标。

    “由于这辆车从设计到制作都由我们亲手完成,到现在车床、铣床、钻床、电钻、打磨机等工具已经难不倒我们了。”队员谢鹏笑着说。

    那些通往环保之路的梦想情怀

    华南理工大学  江闽

    华南理工大学华汽车队的队员们——五个分别来自汽车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电信工程系、经贸管理工程系的小伙子们,将环保节能“这件大事”作为亲身实践的“一件小事”。队长陈晓山坦言:“之前对于节能减排意义的认识不像现在这样深,每一次练车的时候看到我们车子用油量少了,看到我们又向节能设计迈进了一步,那种感觉让我们体味了一番节能的不易”。

    我在车队的一次参赛总结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只有去经历,去体验,才能真正感受动手的艰辛以及环保节能所带来的乐趣。”朴实的话语里传递着同样的感悟。

    累了乏了的时候,他们也会聊聊梦想,而“汽车”就成了他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负责电路控制的张滔说要去搞车身设计和机器人,李志辉以后想自己搞汽车设计,还有的说搞这些机械的真的很累很累,希望可以进入一些研究汽车的企业,进入汽车研究院也很不错。轮到陈晓山的时候,他“呵呵”地傻笑了两声,“我自己还是希望可以继续搞节能环保的研究。坚持自己的选择”。

    “汽车产业已经走过100多年,下一个100年汽车产业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些答案在队员们的心里渐渐清晰起来。未来的汽车时代是朝着节能环保的方向前进,而他们,和千千万万致力于中国环保节能的当代大学生没什么不同,都在努力地成为领军这场环保和能源变革的主力军。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等待阳光静静看着它的脸,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重重的壳裹着轻轻的仰望”,这份“蜗牛精神”支撑着同学们的信念。

    “探索号”起航

    南京农业大学  张轩

    11月的广东国际赛车场将见证一个个为节能环保而飞驰的梦想。在这个梦想的集合体中,第二次参加“Honda中国节能竞技大赛”的南京农业大学钟山车队是一支名不见经传的年轻队伍。论专业程度,坐在象牙塔里的他们还在为训练场地苦苦发愁。不过要论信念和创造力,他们正装备着长2.5米宽2.65米的“探索号”赛车,立志成为校园节能环保最虔诚的布道者。

    近日,我跟随着王高铮队长来到了车队的装备中心。逼仄的空间,阴暗的墙面,灰尘密布的空气里仿佛还飘浮着汗滴。一名队员横躺在车尾排气管一端,左手捂嘴,右手拿石膏粉,用力地刷车身的玻璃钢,清秀白皙的脸庞不觉落上几丝白色的尘埃。小队员看到我手捧照相机来了,很不好意思地转过头,憨厚地哈哈大笑:“自从下定决心参加Honda节能大赛那一刻起,我自己就变得不环保了。” 说完,他用手掸了掸头发上的灰尘,一层厚厚的老茧清晰可见。

    艰苦的条件动摇不了队员坚定的信念,更阻止不了一辆伟大节能赛车的诞生。据王队长介绍,赛车发动机已完成传动方式改进,内部结构构建完毕,现在正着手进行整车工作,预计10月中旬完成。“探索号”现在就像一个孕育在子宫里的生命,吸收母体各个细胞的营养。一旦挣脱脐带,世界第一缕阳光照进它惺忪睡眼的那一刹那,它清脆的轰鸣如同婴儿的第一声啼叫,昭示了它未来无穷的生命力。

    母体里不仅在孕育着一个时代节能环保的梦想,更成为繁衍这群高材生无限创意的栖息地。外在空间有限,大脑的空间却可以无穷无尽。一个节能的真知灼见,足以涤荡所有阻碍“探索号”驰骋的尘埃。几个月的希冀与付出,钟山车队的5位队员已赋予了这台车最多的睿智:发动机去掉边油箱,车长减小三分之一,拉杆的转向,用自行车单飞轮滑行,车底平滑状,减少风的阻力……队员们的脑子像一台孜孜不倦的电影放映机,不断翻滚着能够为这辆赛车节能省油的一切细节。从车体长短到车身弧度,每一根排气管摆放甚至到每一颗螺丝钉的松紧。只要能把赛车的油耗再小哪怕一点,队员们往往会翻阅大量资料,进行图表设计,忙碌到天亮。

    节能大赛比的是赛车的省油,它注定没有像其他竞技性赛车加速开到400km/h冲过终点线酣畅淋漓的感觉。F1、达喀尔拉力赛不过是人类工业文明时代粗放扩张发展方式的一种缩影。一味莽撞追求超越的快感,嘶鸣咆哮、恣意狂奔之后,后视镜里闪过的世界是一片灰暗的底色。人类总是这样,试图高高举起自己,但最后又重重砸向自己。“真心希望像Honda节能大赛这样鼓励年轻人思考和实践的比赛能越来越多,通过像我们这样平凡群体的参与来唤醒最广泛主体的节能环保意识,不让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口号成为一纸官方的空文。”一位队员语重心长地说。

    几名发烧友的“信心工作室”

    西安交通大学  宋生辉

    和节能车队的毛队长边走边聊,路很难走,拐了好几个弯才看到几张A4纸标示的“节能车队工作室”。一支在2008年几名“发烧友”发起下成功参赛的五人小队伍,向全国所有的高校学生展示了西安交大的旗帜,“彼一时,我们是贫穷的,除了热情,我们一无所有,此一时,我们依旧是这个样子,但是有了更多的信心。”

    每次去车间,总会看到有人在擦拭或是调试车架,幸运的是,我正好在这两天赶上了他们小型的试车,和他们一起将这个尚未出生的“胚胎”抬出了工作室,小心翼翼地坐了上去。感动总是在不经意间被发现。试车结束之后才知道,有名队员曾经因为机器发生故障,玻璃片打进了手腕,使无名指和小指痉挛,一周没有能伸展开,但是他在业余时间一直在工作室工作……

    让节能成为习惯

    湖南大学  柴子凡

    “这次广州Honda节能汽车竞赛,我们誓进前十!”临近比赛,湖南大学“潇湘之鹰”车队队长周全明信心十足。

    2007年,湖南大学机械与工程学院为参加第一届“Honda节能汽车竞赛”,专门组建了一支车队,命名为“潇湘之鹰”。今年是车队第五次参赛。从8月中旬到9月,车队进入紧张的装车阶段,参赛车辆可以在10月初试行。

    在制造节能车的过程中,参赛队员各自有不同的感触。队员王理睿说:“节能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生活中处处有节能,但我们总是忽略。节能虽说处处可见,但真要去实践,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与节能技术、环境条件、社会意识等都有关系,尤其是人们的节能和环保意识最为重要,‘Honda节能汽车竞赛’的最大意义正在于此。”

    将节能进行到底,让节能不只停留在最终耗油量上,注重每一个环节的节能尝试,让节能成为一种习惯,才是真正的节能精神。

    进军广州 我们准备好了

    西南大学  邵鹏

    虽然已是午后,但西南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的西捷车队队员却没有休息,他们依然还在抓紧时间制作车身、清理零件。据团队负责人曾波介绍,西捷车队组建于去年10月,相比去年,西捷车队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力求在节能减排上做到最大化。

    作为车队负责人,其中一项需要曾波完成的重要任务就是购买材料和零件。他每周至少要两次坐车去主城区,有时为了一个零件要跑遍渝州五金城和老坡顶摩配市场,“最让人沮丧的是由于买不到合适的材料奔波一天却空手而归”。

    最痛苦的莫过于在固定零件时,电弧焊散发出的弧光辐射对身体的刺激。由于大部分皮肤暴露在外面,长达数小时的弧光辐射使其变得通红且又疼又胀。晚上洗澡时,曾波甚至都不敢用力搓洗,水龙头一开,就会发现顺着自己身子留下来的水竟然成了暗红色的。

    “暑假这两个月,我们完全没有了时间概念,不知道今天是几号,只知道外面是白天还是黑夜。”曾波说,在与环境的博弈中,他的车队始终没有说过放弃。“既然我们选择了,就要坚持做下去,这是我们的责任,也关乎诚信。”

    向梦想出发

    吉林大学  蔺强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吉林大学肯赛车队分成发动机组、 转向行驶组、电控组和车身组四个部分。大家都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中挥洒汗水,尽管不是造车专家,却是一丝不苟。从开始设计就采用了技术含量较高的二维或者三维的测定软件以求精准高效,到后来手工打造无粗糙的配件,样样身体力行,样样认真谨慎。

    在整个研发过程中,为了追求创新与节能,队员们对转向与后轮传动进行了大范围的改动,在转向行驶组组长的带领下,他们先是查阅相关理论知识,又与其他车队进行了比对,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更是采用了软件仿真,但等到实物出厂后,其效果令队员们大跌眼镜。由于小工厂的热处理工艺不严格,导致器件的刚度和紧度都远远不符合要求,在这种研发进程紧迫的关头,到底是继续进行新器件的研究试用,还是采用早已技术成熟的旧器件,一时间成为全队的争论焦点。队长郑伟出于对全队进程等多方面的考虑,认为应该采用旧器件,但转向行驶组看着长久以来全组的心血即将付诸东流,心痛而难以割舍。经过大家激烈的讨论,决定对比旧器件对新器件进行修复和提升,在这个选择的背后,是大家对于节能的深刻认识。

校媒记者眼里的本田节能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