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制约教学改革。”“机灌代人灌,新技术助长了落后的教学方式。”“人为垄断学习资源,减少了学生自主学习、平等交流的机会。”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卓玉的PPT上这几句“不中听”的话一下子引起了不少参会者的共鸣。
日前,“聚焦教育变革——2011中国教育信息化峰会”在大连举行。论坛上,许多参会者的观点与张卓玉异曲同工,大家都在反思并探寻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第二次教育变革”是张卓玉的演讲主题。他认为,老师在课上利用多媒体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这样简单地利用新技术助长了落后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对于老师而言看似如虎添翼,实际上是阻碍了教育改革。因为学校课堂这一知识来源渠道被老师垄断了,学生自主学习、平等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课、做题,计算机实际上成为多余。
中央电教馆副馆长王晓芜认为,基础教育信息化推行了12年,可是还在原地打转,还在大力呼吁各界重视,还在做实验、做示范,寻找成功案例。过去10来年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以给教师提供资源为主要方式,可在信息化时代,传统知识传承的方式和途径正在发生变化,以教师为中心已经不合时宜。
论坛没有止于反思问题,一些专家给出了信息化教学的改革方式。英特尔全球教育总监布瑞恩·冈萨雷斯为大家介绍了“颠倒的教室”。
他解释说,学习的过程可能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知识传授的过程,就像现在老师在课堂上讲课;二是吸收和消化的过程,可以说是知识内化的过程。
冈萨雷斯先生到过世界上几十个国家的多所学校,经过观察和研究发现,学生在课堂上接受老师的知识传授,这个过程并不太让人兴奋,还需要学生回家通过复习完成作业,才能完成知识的真正吸收,可是在这个知识内化阶段,没有老师的帮助。也就是说,在学生最需要老师帮助的时候,反而没有老师在身边。如果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教室外,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以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同时把知识内化过程放在教室内,让老师来解答,这时他与同伴、老师都会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
冈萨雷斯认为,信息技术可以满足“颠倒的教室”的学习需求,可以实现一对一教学,还能更好地激发同学之间的相互协作。
“颠倒的教室”并非一种设想,这与山西目前推行的教学改革不谋而合。
因为借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每天只上半天课”的山西新绛中学有老师受邀参加了论坛。这所县级中学采用小组式学习,每个班,6至8名同学分成一个学习小组,每天下午自主学习,有不会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如果还有不懂的问题,则写在问题纸上,第二天上课前交给老师。每天上午上课时,教师站在同学们中间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
在这所学校,不仅每个老师有一台可以无线上网的笔记本电脑,每个教室也都有可以随时上网的计算机,老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学生可以随时挑战老师的权威。
这所“只上半天课”的学校,近三年高考成绩不断提升。山西也正在全省推广新绛中学的做法。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的乔玉全处长为大家介绍了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方向,他提醒大家注意一点:目前在推行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搞设备的和搞课程、搞教学研究的人员相互脱节。他提出,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思想、理念、内容、方法的深度融合,逐步实现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