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10月16日 星期日
中青在线

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驶入快车道

更多学生参与比项目获奖重要

本报记者 王晨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10月16日   T02 版)

    在重庆大学的“建筑用热泵空调系统毛细吸液芯式辐射换热板体验中心”旁,一名同学正在为即将开幕的“挑战杯”决赛布展。

    10月15日,带着自己的参赛作品——《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和视觉的灾难搜救机器人》,来自东北大学信息学院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的研二学生韩泉城开始布展,他从今年年初就开始为“挑战杯”大赛做准备,在他看来,能够进入全国决赛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

    “真没想到会这么顺一路杀入决赛,学校的支持功不可没,我们不但获得了学校提供的两万元科研经费,还获得了实验室等方面的硬件支持。”韩泉城说。

    “参赛的项目能够最终成功固然很重要,但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和意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研创新实践中来,才是学校鼓励学生参加比赛的初衷。”东北大学领队、校团委书记张玉宝表示。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共有来自305所高校的2900余名师生参加第十二届“挑战杯”决赛,参赛作品达1252件。越来越多高校学子的科研创新能力正在实现加速提高的背后,是高校不断完善的创新教育机制、日渐浓厚的创新氛围和学校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重要性认识的与日俱增。

    “组合拳”出击,支持科技创新

    东北大学学生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信息学院2007级自动化专业学生张欣桐最近拿到了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电子计算机工程”专业的录取通知。作为学校第三批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国家重点项目负责人,张欣桐发表国际会议论文两篇,多次参与国际国家级竞赛,先后荣获数学建模国际一等奖、英语竞赛全国一等奖等多项大奖。

    作为该校创新人才的代表之一,张欣桐说,学校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和种种举措让她获得了现在的成绩。

    2007年,东北大学成为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首批试点院校,该校专门成立学生创新中心,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系统的探索和实践,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锻炼。

    东北大学教务处处长刘常升告诉记者,如何在本科生教育中凸显研究型大学特色,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一直是东北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以来,学校不断加大资金投入,重拳推出“科普立项百千计划”,设立专项基金“驱动”学生通过项目形式参与科技创新,各学院也纷纷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学生进行院级创新立项,从而构建了院校国家三级科研项目体系,鼓励学生组建科研团队,自主创新立项,开展课题研究。每年学校投入科研训练的专项基金高达100多万元,参与创新项目的学生千余人,目前全校约40%的本科生在校期间接受过科研项目的初步训练。

    “从来没有想过本科生也可以搞科研,直到我们的创新项目真的获得学校支持,还被列为国家级重点项目。立项本身就让我们树立了学术自信。”张欣桐在回忆创新立项初期时说,在东北大学,一般大二、大三的学生都可以参与课题研究,在创新项目实施阶段,学校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外出调研、参与国际会议与国内研讨交流,组织开展专家指导、名师讲学。“这样的科研实践经历远远超过科研成果本身,通过接触学术前沿、拓宽学术视野,让大家充分感受了科研魅力,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的科研热情。”

    东北大学学生创新中心主任张立志介绍,为进一步拓展科研覆盖面,东北大学还依托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等科研资源,高标准地建设了20个“大学生创新基地”,促进科研资源向本科生开放,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质的硬件资源平台。

    课外学术活动“驱动”学生创新实践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越来越多的高校正在通过社团活动、校内科研竞赛、专利工作室等方式,倾力打造学生创新实践的平台。

    沈阳师范大学团委负责人介绍,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沈阳师范大学自2008年开展“沈阳师范大学大学生百项专利工程”活动至今,共为在校大学生申请专利357项。学校还成立了6个大学生专利工作室,并配备了专门用于专利开发设计的相关设备及指导教师。

    辽宁大学领队滕光表示,辽宁大学由校团委牵头,学校科技处、社科处及各学院全力配合。校学生会成立科技创新中心,为各项科技赛事提供专项平台,学生社团联合会也积极扶持科技创新类社团。滕光介绍,辽宁大学通过挖掘假期社会实践调研成果、组织学术类科技作品创业大赛的申报和参与、开展创业类社团的项目运作等方式,为参加“挑战杯”预热。

    沈阳工业大学领队孙绍然告诉记者,沈阳工业大学实施了“四个一工程”,推动学生创新能力提升。“沈阳工业大学每个学院都建立了一个创新实验室,形成学生科技活动基地。学校每年投入百万元的经费支持学生立项开展科技创新,立项的学生在创新实验室中进行创新工作,每年创新实验室都要产生几十项的创新成果来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学校现有创新实验室15个,初步形成了覆盖全校所有学科的学生科技活动基地。”孙绍然说,此外,每个学院都会制定一个学生科技活动规划、组织一项主题科技竞赛,并鼓励每名学生参加一个科技类社团。

    “第二课堂”,本科生科研训练全参与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领队、团委书记周志强告诉记者,该校在本科生课外科研训练新机制方面一直积极地进行探索与实践,打造了科研实践“第二课堂”。

    2010年3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在2007、2008级本科学生中开展课外科研训练试点,8个学院被确定为首批试点单位。

    在试点期间,各单位结合自身学科与专业特点,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第二课堂”设计,探索全体学生参与的课外训练模式。

    周志强介绍,通过“第二课堂”发动学生全员参与创新的模式共有4种。首先是以创新项目为牵引的科研训练全过程模式。理学院结合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热衷于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研究的现象,鼓励学生自由组建科研团队,动员专业教师参与学生课外科研训练指导工作。学院确定课题研究成员名单、项目级别,对项目科学排序,进行动态管理,并建立完善的过程档案。实施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3年来,生物工程专业大二年级以上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的人数实现100%。

    “其次是以职业素养为导向的科研训练全参与模式。”周志强表示,建工学院以“有力辅助、突出实效、直指就业”为原则,围绕建筑学、土木工程两大学科,开展以就业指向为前提的大学生课外科研训练工作。

    以科技竞赛为载体的科研训练主要活跃于测绘学院、电控学院、材料学院等试点单位。这些学院通过举办专业类科技学术竞赛,并在竞赛基础上设计科研训练项目和学术讲座内容。其中,测绘学院以测量技能大赛和GPS越野大赛为主体,分别以数字化成图大赛、Arc Info数据制图大赛、测绘之星选拔赛和“则泰杯”科技论文大赛等为附属,重点组织各专业学生组建参赛队,在校内或塔子沟实习基地开展科研训练活动。

    以专业实践为基础的文科科研训练模式则更适合文科学生。公共管理与法学院探索了适合文科学生发展的科研训练模式,结合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所学知识,深入开展“百名大学生志愿服务新农保”实践调研活动。

    周志强表示,学校组织的本科生课外科研训练是在第一课堂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在“第二课堂”组织实施的。以专业性过程训练为主要内容的学习实践活动,是第一课堂教学的延伸、补充和拓展。2011年,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共确立科研训练项目175项,直接参与教师超过400人,对本科生可实现70%的覆盖率。

    本报大连10月15日电

更多学生参与比项目获奖重要
李时念:裸眼看3D
杨萌:音乐为驾驶服务
盛会里的温暖小事
布展也有“文理差异”
领队心语
图片新闻
让更多青年分享创新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