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04版:第十二届挑战杯特刊    上一版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10月16日 星期日
中青在线

东北大学:

引导学生深入科研创新的“加油站”

本报记者 王晨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10月16日   T04 版)

    一篇国际软件工程会议论文、两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八项国家专利、多次国家级大赛奖项,如此多成就的获得者年仅22岁,他是东北大学本科生——牛司朋。如今,在东北大学像牛司朋这样的本科生并非凤毛麟角。

    作为研究型大学,一直以来,东北大学将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学校建设与发展的立足点。2007年,该校成立了学生创新中心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专门机构,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的大环境。

    “学校就是引导学生深入科研创新的‘加油站’。”学生创新中心主任张立志告诉记者,三年来,东北大学确立了“科普活动”乐中学、“科研训练”做中学、“科技竞赛”竞中学的教育理念,以创意教育为基础,以创新实验室为依托,以科普立项、创新项目、科技竞赛为载体,全方位、多层次地通过课堂教育、课外实践、竞赛检验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问题式、探究式和研究性学习的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

    “0+1”,创意教育从无到有

    为了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发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东北大学以课内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开设创新能力培养系列选修课、组建学生科技类社团、创办大学生创意节与科普节等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开拓性地开展创意教育,推进创意教育进入课堂、进入书本、进入学生头脑,为学生踏上创新之路奠定坚实基础,完成创新概念中的“0+1”,实现了创意教育的从无到有。

    2007年,东北大学开设了创新能力培养系列选修课。目前,该选修课已经达到10余门,涵盖创造性思维与技能、工程技术创新方法、综合电子设计等多个领域。中国创造学会常务理事罗玲玲教授2008年为学生开设了“创造性思维与技能”选修课,通过深入的理论教学与灵活的实践教学模式让每一个选修该课程的学生体验到创新思维的无限乐趣。

    在东北大学教务处长刘常升看来,自主是东北大学创意教育所强调的学生成长的主要方式。在东北大学,学生不仅是课堂上的主人,更是课堂外的主宰。通过建立以学生科学技术协会为龙头、以各类科技社团为支撑的校园学生组织体系,东北大学营建起学生自主创新的聚集地。在社团中,学生可以自由支配课余时间,运用头脑风暴共同探讨问题,在学科交叉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选择性地开展和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目前,东北大学各类科技社团已经发展到20多个,遍布全校各大院系。“创新思维擂台赛”、“软件创新设计大赛”等40余项创意赛事,为东北大学学子培养创新思维、交流学术思想、扩大求知领域、参与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群体支撑,营造出一个开放、自由、充满乐趣的创新思维空间。

    “学生社团的发展与壮大对于自主式创意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活动,营造‘人人有创意’、‘处处有创新’的育人大环境更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刘常升说。在他看来,大一、大二是大学生活最重要的阶段,如何在这一阶段帮助学生寻找到创意乐趣是大学培养学生成为创新人才的重要任务。为此,学校针对大一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意节”,针对大二学生开展“大学生科普节”,丰富、高品质的创意活动,保证了不同潜质、不同兴趣的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

    “99+1”,创新能力从有到优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注重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东北大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上努力做到“三创”:善创意、会创新、能创造。学生有了创新的兴趣、意识、内在动力,学校就为他们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帮助他们寻找兴趣与潜能的结合点,通过建立完善丰富的创新育人载体,使学生“会创新、能创造”真正成为现实。为此,东北大学以科研项目为依托、以学校实验室为载体,以科技竞赛为牵引,不断完善创新育人载体、提高育人实效,完成了创新概念中的“99+1”,实现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从有到优。

    2007年,东北大学成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的首批试点单位。以此为契机,学校重拳推出“科普立项百千计划”,设立专项基金“驱动”学生通过项目形式参与科技创新,各学院也纷纷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学生进行院级创新立项,从而构建了校院两级科研训练体系。每年学校投入科研训练的专项基金高达100多万元,参与创新项目的学生千余人,目前全校约40%的本科生在校期间接受过科研项目的初步训练。

    为了给予每个学生参与竞赛、提升自我的机会,学校依据学生个体差异、结合各类竞赛特点以及学校学科特色,构建了多层次的赛事结构,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参与科技竞赛活动。通过抓“一院一赛”,实现了一个院系一个甚至多个品牌赛事,在院系之间形成竞争格局,在学生中形成竞争氛围。

    “100+1”,综合能力从优到更优

    东北大学副校长姜茂发表示,创新教育要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综合培养”,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大视野、高水平、全面素质的人才。东北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把综合素质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尊重教育教学规律,从理论到实践、从短期到长期、从认知到行动,准确把握创新人才培养的每个环节,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内化为能力,并逐步提高,完成创新概念中的“100+1”,实现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从优到更优。

    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是东北大学最关注的内容。多年来,东北大学采取多管齐下,着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实现学生全面成长成才。通过建立导师制,引导学生夯实专业基础知识,从小创意过渡到有较高水平的科研攻关中;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过程管理机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在答疑中提升自主意识与学习能力,在答辩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引导学生在竞技中提高竞争意识与团队协作能力、在挫折中锤炼毅力与意志力;通过开展“责任、立德、成才”素质拓展训练营等活动,引导学生强化责任与诚信意识、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与求实的科学精神。

    三年来,东北大学本科生创新立项500多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发表被三大检索机构检索的论文129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7项。全校近三分之一的本科生在校期间至少参与过一次省级以上竞赛。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机械设计大赛、节能减排大赛等赛事中获得省级三等奖以上奖励800多项。

挑战未来之手
引导学生深入科研创新的“加油站”
挑战之夜 青春激荡
临时解说员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