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10月18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马背上的团校走进新时代

本报记者 龚瑜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10月18日   08 版)

    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的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上海团校。近年来,学院形成了普高、成高、团干部教育培训、青少年问题研究共同发展的格局。面对现实中团校日渐式微、培训经费少、人员流动大、岗位认同度不高等发展困境,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摸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努力开创团干部培训的新局面。

    现场教学释疑解惑

    “青年为什么要选择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青年团如何从最初的8个团员发展到现在的8000万?”、“最早的青年团书记高君宇的爱情故事你们知道吗?”这是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教师、青运史研究专家闵小益副教授爱提的三个问题。

    这些提问不是出现在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的课堂上,而是回响在团中央机关旧址渔阳里6号的现场。

    高君宇和爱人的两枚象牙戒指、陈铁军临危救出难产中的邓颖超…… 

    听完闵小益生动的现场教学,一位学员悄悄地对同伴说:“还以为团校学习就是走个过场,没想到挺有意思。”

    除了听老师现场讲解,学员们还可以带着问题在现场寻找答案。

    渔阳里6号,那爿老式石库门房子的红砖墙之间,共青团诞生于此。当年设在此地的外国语学社教室、俞秀松卧室等都保留了白墙、深褐色家具的简朴样式,令人遐想当年进步青年在此地活动的情形。

    从历史穿越回现实,让学员们真正感悟到,共产党的革命从创立开始就不是为金钱,而是真正为了信仰。

    来自全国各地的基层团干部,在参观渔阳里6号的同时,也上了一堂生动的中国青年运动史课。

    “单纯的参观容易走马观花,留不下印象,坐在教室里满堂灌,学员们也不解渴。”闵小益在2004年参与了渔阳里6号的重建工作,熟悉这里的一砖一瓦。从2007年开始,现场教学的他在渔阳里6号授课将近20次,对现场教学的效果也深有体会。

    在团校,现场教学是一个重要的授课方式,地点和内容随着学员身份的不同而改变。大队辅导员们在中小学观摩少先队活动,企业家们在上汽、宝钢和石化园区里徜徉,街道干部们深入居民社区,白领们则在写字楼里参加团组织活动。

    现场教学从一开始的一大会址、渔阳里6号两个教学点,逐步扩大,内容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从现场授课的单一模式,发展到现在的多种模式:现场视频互动、观摩学习、主题活动、参观考察、工作座谈等。包括革命历史纪念馆、街道社区、国有企业、教育机构等4大类近20个现场教学点,都通过签订共建协议及设定教育基地等方式与团校形成了良好互动。

    “青”字号科研促培训

    “团干部培训是我们的看家本领,但是这两年进校的年轻教师都不太懂团、不太会说团话、不太会办团事。”上海青干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褚敏,副院长王静波等院领导感到,对青年教师加强“团”、“青”素质培养的任务很重。

    现在的团干部学历高、阅历丰富,“在理论上我们未必比团干部高出多少,那么我们的优势在哪儿?”年轻教师表示,给团干部上课“压力山大”。

    应对挑战、深入基层、接触青年,做青年问题的行家,这是教学双方的需求。

    根据学校历史传统和社会发展现状,学院确定了“青”字号为主、多学科并进的科研工作发展战略,建立了上海市青年运动史研究会(市级学会)、上海青年研究中心、应用社会学研究所、《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等科研平台。

    上海青年研究中心是“青”字号科研工作的主阵地。中心现有近10位研究人员,主要来自青少系教师队伍。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中心随机成立课题组,吸纳和整合学院其他部门教师参与“青”字号科学研究工作。

    青年工作的方法、老知青、上海青年运动史、青年就业创业问题、世博会与上海青年、青少年自组织问题、青年民生问题、上海民工子弟学校教师生存与发展现状、传统文化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课题几乎覆盖了青少年研究领域的所有问题。

    《上海青年运动史》、《迈向21世纪的上海共青团系列丛书》、《团干部工作方法与技能》、《少先队工作理论》、《上海青年志》等科研成果纷纷出炉。

    2007年、2008年起,上海青年研究中心更是承担起了年度《上海青年发展报告》和双年度《上海少年儿童发展报告》的调研、撰写任务。学院完成了团中央、团上海市委、上海市教委等方面发布的课题数十项,还积极承接团组织的课题,为共青团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科研促进培训,是学院的一大发展战略。

    一次培训班开班,有学员提出,要听某重点大学教授讲课。培训中心主任郭晓洁劝他,先听一听我们学院年轻教师的课,听完再说。

    这位学员听完,再也没提那所重点大学教授的名字,“谈理论,教授高明。但是谈青少年和团干部的现状,还是我们团校老师厉害。”

    “我们需要专家型的教师,也需要行家型的教师。”分管科研工作的院长助理刘宏森说。

    记者采访青年教师陈宁的时候,他刚刚结束了团干部培训。他的讲座“共青团情感工作法”,在网上团校的课程菜单中是点击率很高的一门课程。情感心理学专业的陈宁认为,共青团工作中存在大量的情感现象,发挥情感的积极功能、提升青年的情感素质也是共青团的重要工作之一。

    “和团员青年沟通时,用‘我们’代替‘我’,多使用积极的语气语调,对团员青年的不同观点要倾听和接纳等等,都是我在讲座中强调的内容,也很受团干部认同。”陈宁经常下基层和团员青年座谈、调研,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

    为了使教师的授课内容更新鲜、更贴近实际,学院还将出台措施鼓励教师去基层挂职锻炼。最近,学院还与团上海市虹口区委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青干院将积极为团区委各级团干部参与各类培训提供支持,以不断提升团干部的理论水平与综合能力;团区委则将积极吸纳学院优秀青年教师加入区青联组织,并创造机会让更多的青年教师参与虹口区的各类活动。

    马背上的团校传统

    在培训中心主任郭晓洁的办公室里,有一个墨绿色的铁皮箱。长约90cm,宽不过40cm,样式老旧,色彩黯淡。

    然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它却是团校人的好帮手。当时,团校没有自己的办公地点,只能借用其他单位的场地。常常是,老师们把铁皮箱装满团干部培训班的教学资料、办公用品等,一到上课,就提着箱子,踩着黄鱼车,办班去喽。

    “马背上的团校”、“培训大篷车”都是人们当年对团校的昵称。

    转眼间,鸟枪换炮,粉笔黑板变成了多媒体,铁皮箱变成了笔记本电脑,团校也有了自己的办公楼和培训中心,但是“送教上门”的好传统依然保留了下来。

    作为全国团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团校的足迹也经由现代交通工具踏上了上海以外的地区,并建立了网上团校,学员们在千里之外就可以点击选课、报名注册。

    “建校60年来,一代代教职工始终把团干部培训作为自己的使命。”刘宏森强调。

    仅2009-2010年,学院举办各类培训班110次,培训各地各级团干部近万人次。世博期间,学院成为上海唯一的世博会志愿者培训市级基地,对6000人次的世博会志愿者进行了培训。

    传统不变、使命不变,但是社会环境和教学需求在变。如何适应现实,学院从师资、课程、教材、机制等几方面入手,与时俱进,加大改革力度,加强团校自身建设,不断丰富团校培训的内容和形式,适应团队干部新的状况和新的需求。

    人们欣喜地看到,从马背上走出来的上海团校,在坚守传统和使命的同时,开拓创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社会知名专家和学院自身优秀师资相结合,形成师资库;菜单式课程、精品课程。根据时事变化,不断调整和丰富课程内容;不断采用新教材,开发自己的新编教材;“网上团校”红火,对团队干部进行在线培训。

马背上的团校走进新时代
昆明:5000余山区孩子有了“爱心字典”
图片新闻
团情微讯
迟来爱心不断涌向“最美女孩”
淘宝态度松动 “蚂蚁”无意退让
共青团将选拔万名项目专员
康福国际教育文化交流中心2012年AP培训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