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盒100克的白菜苗售价18元,一斤大米卖50多元,一袋500克的红枣98元……因国内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民众对有机食品关注度逐渐增加。然而据业内人士透露,部分供货商给产品简单换个包装就变成有机产品,大多数有机食品根本达不到有机的标准。更有甚者,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称缴纳1.85万元的费用,1个月便可完成审批。(《广州日报》10月16日)
农产品分为普通、无公害、绿色、有机4个等级,有机食品认证是食品质量认证的最高级别,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等人工合成物质,除此之外对土壤、空气、水等环境质量都有很高的要求。值得一提的是,欧盟最早提出有机农业理念的初衷是基于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考虑,而不是出于对食品安全的焦虑。
作为一种倡导,有机农业原本就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念,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进入国内后却迅速蔓延为一种无序的概念炒作。有机农产品对整个种植过程有着严格的规定,对于周边环境的要求也极为苛刻,譬如农田附近不能有任何机动车辆通行,原因是为避免尾气污染。如果说这些不易为消费者所察觉的话,有一点却很容易做到——有机农业的核心是遵循自然规律,看看那些摆在超市柜台里面的反季节果蔬,你就不难知道这些所谓的有机食品是何等荒谬。
无论是从外表还是口感来说,有机食品与普通农作物几乎没有任何差别,消费者所能看到的只是数倍于普通农作物高昂售价,他们之所以不惜重金购买这些外观没有任何差别的果蔬,更多的只是为了花钱买心安。然而,花了钱却未必能够买到心安。
有机食品最直观的身份标签就是贴有“中国有机产品认证标志”,这也是消费者购买有机食品的唯一凭证。由此不仅赋予了这枚绿色圆形标签极大的含金量,而且催生了随之而来的无限商机。山寨认证标签不时见诸媒体,相对于其巨大的含金量而言,微乎其微的印刷成本可以忽略不计。
如果说这种造假手段技术含量太低的话,另一种造假更加容易引发忧虑——认证标签是真,有机产品却是假的,这实际上正大面积存在。究其原因,有机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理念,并未形成相关国家规范,即使是作为“裁判”出现的各认证机构,也只是基于市场竞争的商业运作,而缺乏统一的全国性权威机构实施认证。无序的管理、高额的利润,使得各自为政的认证机构有了巨大的自由操作空间,再加上穿梭其中的代理、咨询认证机构,蕴含无限商机的有机食品本身,无疑养活着一支鱼龙混杂的庞大队伍。
农业部门的日常监管只覆盖绿色和无公害食品的监督,有机食品则不属于其职责范畴之内,而其抽检只能测定是否“有害”,而无法检测是否“有机”。基于此,含金量颇高的有机食品本身,存在着巨大的监管真空地带,搞定商业化运作的认证机构,已然意味着搞定了一切,随之而来的诸多乱象怎能不令人苦不堪言?
赵志疆